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时代新股东 第1-118章 - 第 108 页

  “伊尔62未来也可以对华出口,伊尔18就卖得不错,中国的需求量确实不少!”

  “他们的华德56明年就要量产,民主德国的生产线都准备好了!”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非常焦虑,中国的进步太快了……在这一次会谈结束后,赫鲁晓夫接下来前往中国其他地方访问,谷雨权衡后,决定让曾经在苏俄留学过的陈原道同志陪同,同时叮嘱陈原道不要再和赫鲁晓夫争论,争论毫无意义。

  而在接下来的中央局常委会上,谷雨很明确的说道,“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都意识到两家吃不消那种随时有可能爆发核战争的激烈军事对抗,本来我指望两家在阿富汗或者中东继续凶狠得较量一番,但现在看来,或许不一定会出现。

  现在两家阵营中都有棘手的问题,美国虽然驯服了英国,却没有驯服法国,还对站在中间的我们很不放心;苏俄情况更糟糕,他们本来把我们当成附庸,现在不要说驯服我们,还不得不无奈得看着我们走独立的路,甚至还要拉拢,美苏两国都是很不甘心的!

  接下来我们很可能被美苏联合收拾,很可能是这样的情形,美国直接打压,苏俄和这一次一样,打着某某高大上的名义,逼着我们妥协。

  若是我们不答应,原来答应我们的东西就有可能推迟,甚至取消,而我们能够提供给苏俄的东西,又因为美苏的缓和,苏俄可以从国际市场购买,甚至直接从美国购买……”

  “谷枢机,您是不是担心太过了,苏俄现在的外汇并不多,他们没办法从国际市场购买太多的轻工业品和农产品,这一块他们目前离不开我们!”

  “他们目前确实离不开我们,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在政治上打压我们,而且苏俄也不会一直没钱,若是油价大规模上涨,苏俄不就有钱了吗?”

  李润民一愣,“谁也不清楚油价什么时候涨起来,而且苏俄加上阿拉伯国家,真得有能力把油价推上去吗?”

  “赫鲁晓夫说过,苏俄的西西伯利亚油田规模只比中东小一些,如此一来,苏俄加中东就将控制世界主要石油生产,两家现在关系又不错,寻找一个机会,联手涨价的可能性确实不小!

  我们的进出口虽然受石油影响相对有限,但随着天方油田的增长,我们已经一步步变成了石油出口国,我们也希望石油涨价,促成西方一轮严重的经济危机。

  一方面逼迫西方敞开出售先进技术和设备,完成我们必须的工业升级;另一方面利用经济危机的机会,促使西方资本大量流向东方,而不是在西方国家内部循环,不断提高西方工业体的技术含量,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俄有着相同的目标!”

  “中苏中东三方势力同时推动石油涨价,而中东又是火山口,若是借着阿以战争的机会推动油价上涨,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一旦油价快速上涨,苏俄实力暴涨,美国实力严重下滑,对苏缓和,苏俄外部压力进一步减少,打压我们的可能性确实不小!”

  “这事实上也不奇怪,三国时期曹操先败汉中,接着在襄阳北水淹七军,眼看着刘备实力大涨,孙权就偷袭了荆州……”所以贺国正同志苦笑着说道,“兵来土掩,也没得办法!”

  “苏俄这边类似今天的搞法确实不奇怪,我们是有准备的,现在的关键是防着美国撕破脸打压我们,现在看来,我们扩大对西方开放是必须的,只要中美贸易不断增长,美国为了经济利益,又为了分化中苏,不会轻易撕破脸!”

  黄道同志说道,“1962年中美两国的贸易额创历史新高,目前两国相互降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的各项工作,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合作这么多年,就算美国政府有心,美国大资本家也不会答应的!”

  “我觉得美国在经济上直接打压我们的可能性确实不大,而且我们也没有吊死在美国一根绳上,法国人也面临着美国的打压,中法合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

  “我们突破氢弹用的时间很短,就算我们不给,法国过个三五年总会突破的,还是赶紧交换吧!”

  “我也同意交换,戴高乐强一些是好事!”

  “也不都是好事,戴高乐强一些,我们在西非的经营就更难!”

  “现在我们极可能被美苏联合压制,要做的是防守,西非的经营不是当务之急!”

  “既然如此,阿尔及利亚铁路就不要修了!”

  “肯定不能修呀,阿尔及利亚离西欧太近,若是修好了铁路,殖民者卷土重来,我们不是白忙了吗?这种事不能做!”

  梁朴想了想说道,“现在就不知道美国的目标到底是哪里?是非洲、南亚还是东南亚?我们最好提前准备起来!”

  “非洲方向就算美国把我们赶出了刚果,对我们的影响也有限;而东南亚已经打过一次,美国人知道我们的决心,就算在马来西亚惹事,也不可能把我们赶走!”荣瑞华同志接过来说道,“我们对南亚方向并不重视,但南亚的利益很大,我感觉印度和缅甸方向出问题的可能性很大!”

  “我们在印度方向的影响力看着不小,但实际上很脆弱,若是缅甸或者孟加拉国出事,我们的影响力很可能会被迅速清零,而在这个方向上,美苏有共同利益,他们有联合的可能!”

  “缅甸的内战打打停停,三国鼎立的局面想轻易打破也不容易,要出问题,更可能是孟加拉国,要说起来,文官政府和军队矛盾真不小,若是外部力量插手,孟加拉国出乱子,而一旦孟加拉国出事,印度也有可能乘机发难,一致发生第三次印度战争,我们在孟加拉国的投资很可能会出现重大损失!”

  讨论的时候,谷雨并没有发言,听到这里,他笑着说道,“印度在外交上学的是英国,很敏感,我们能感觉到,印度肯定早就感受到了,新一轮印孟战争确实有可能发生!”

  “若是美苏同时对着我们招呼,这一关不好过呀!”

  “既然知道有坑,那就主动退避三舍,我们在印度方向的目标自始至终就是限制印度的发展,保证西部的稳定,现在已经超额完成了,退一步也不伤根本!

  这些年我们从孟加拉国和海德拉巴拿到的好处,我们以优惠的价格卖还给两国不就行了吗?两国获得了好处,美英就算煽动,两国的统治阶层没有多少利益,也折腾不起来!

  而两国扩产的铁矿石产能自己消化不了,他们除了卖给我们,也没办法卖给别人不是,我们进口铁矿石和各种工农业原料,出口日用品和其他工业品,哪怕是在国际贸易体系下,我们也不吃亏!

  若是印孟战争爆发,孟加拉国吃了大亏,我们根据形势和孟加拉国的态度,再决定是否下场,如此就化被动为主动,就算有损失,卖一波武器也赚回来了!

  说到底,只要印度对孟加拉国的威胁还在,孟加拉国就离不开我们,他国不管怎么煽动,都改变不了这一点,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不断加深孟海两国的记忆,时间一长,别人想赶我们走,也赶不走!”

  李润民有些心疼,“这倒是一个办法,只是在孟加拉国如此,在非洲是不是也要这样?这样一退再退,我们这些年在国际上的经营不是白干了吗?”

  “我们的发展很快,不得不想办法稳定原材料供应,我们购买外国矿山,事实上就是国际资本输出,但现在的国际大势是民族独立,各种争取经济主权的斗争层出不穷,我们现在的做法多多少少有些逆时代潮流。

  越是这种局面,我们越要谨慎,不仅要善于进,更要善于退,而印度各国是个大粪坑,我们一直很小心,只是在旁边看,并没有跳下去,现在既然有被推下粪坑的危险,那就主动退,让别人没机会推!

  而非洲方向恰恰相反,我们在非洲是有抓手的,别人没能力赶我们走;而英法两国在非洲,不管是实力,还是影响力都远远超过美苏中三国,美苏和我们在非洲就算斗法,首要目的也是驱逐英法,这一点大家要看清楚,所以非洲方向不仅不要退,还要积极进取!”

  讨论一番后,环太党中央核心层达成了一致,加快与法国的谈判,把包括氢弹、航天技术在内的关键技术转让法国,乘机交换到一些关键技术,以加强工业基础,并加大与法国电气和石油公司的合作,尽快解决电气、高铁领域的多个难题,同时争取尽快实现合成氨和乙烯等领域的全面突破。

  会议同时决定把这几年投资孟海两国的项目廉价出售给两国,既可以争取好感,又可以避免跳坑,同时利用进一步增加在非洲方向的投入,英国既然做了美国的走狗,与法国又闹翻了,那么接下来的攻略重点是东非。

  谷雨很注意收集东非各国的消息,他就注意到东非的坦噶尼喀总理尼雷尔和北罗得西亚独立运动领导人卡翁达都与中国有联系,都表达了对谷雨主义的认可,虽然谷雨很清楚他们更多的是想要援助,而且对中国多多少少有些担忧。

  不过谷雨还是愿意做一些合作,甚至于未来帮助两国修建坦赞铁路也是可以的,不过中国的钱不是大风吹的,赞比亚有丰富的铜矿,坦桑尼亚各种资源也都有一些,铁路换联合开发资源,这总是可以的,如同多哥那样正常的国与国合作,绝不给白嫖。

  也就在谷雨召开中央局常委会的同时,在苏共中央第二枢机科兹洛夫的主持下,留在莫斯科的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先召开了会议,统一了立场,然后以讨论工业党和农业党如何划分为由,把一名又一名中央委员叫到了莫斯科,一连串会议之后,一定都定好了……

  就在赫鲁晓夫和米高扬完成了最后一程对沈阳的访问,到达海参崴的当天,赫鲁晓夫接到了中央枢机苏斯洛夫的电话,说是农业党和工业党划分出现了问题急需赫鲁晓夫回去。

  赫鲁晓夫最烦被人大乱行程,但是苏斯洛夫坚持让他回去,赫鲁晓夫也只好妥协,米高扬劝说道,“尼基塔,重新考虑一下吧,符拉迪沃斯托克人民很热情!”

  “再热情,也需要回去,该死的,我不在,他们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赫鲁晓夫和米高扬乘专机抵达莫斯科机场,整个机场空荡荡没有任何人来迎接他,只有克里姆林宫的警卫人员,两人对视了一眼,眼中充满着惊慌,都是老资格政治家,他们当然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克里姆林宫警卫队迅速将赫鲁晓夫与米高扬接上汽车,然后直奔克里姆林宫,等这二人进入会议厅后,KGB负责人立即撤换了克里姆林宫内所有的警卫。

  会议召开了,果然和预料中的一样,由科兹洛夫主持召开,参会人员皆是苏俄党内高级干部,他们轮番开始对赫鲁晓夫口诛笔伐,痛骂其昏庸无能。

  米高扬知道大势已去,便提议只撤销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位,还让其保留部长会议主席职务,但提议立即被否定。

  当天晚上,唯一站在赫鲁晓夫这边的米高扬也劝说他辞去所有职务吧,赫鲁晓夫深知自己无力回天,只得接受了,他郁闷的说道,“难道科兹洛夫就不能再等三年吗?”

  会议再次召开,这次赫鲁晓夫没有再沉默,他老泪纵横地向所有人哭诉,为自己辩解,但他只是辩解并没有反抗,还表达了自己为主席团的成熟而高兴,愿意让位给年轻人。

  可是赫鲁晓夫本想再提些要求,话还没说完,便被科兹洛夫斩钉截铁地打断:“这办不到!”

  赫鲁晓夫知道,今日的会上发言正是他政治生涯最后的绝唱,他也不再挣扎,平静地写了一份辞职报告,并签上了自己的姓名。

  两天后,主席团批准了他的辞呈,科兹洛夫顺理成章被全票通过,成为苏共中央新一任第一书记,而排名第二的中央枢机是苏斯洛夫、第三则是谢列平,部长会议主席则是柯西金,而勃列日涅夫还是中央主席团成员、最高苏维埃主席。

  得到消息之后,谷雨的嘴角露出了一丝耐人寻味的笑容,这样似乎挺不错,希望科兹洛夫能多挺几年,应该可以吧,脑淤血这个东西属于随机性质很强的疾病……

  第91章巨变中

  谷雨虽然对科兹洛夫政变有些吃惊,但还表示满意,原因也不奇怪,科兹洛夫是军工系统出身的领导人,他的威望又比勃列日涅夫要强,这就注定了他就算上位不光彩,统治也相对稳定,不管对内对外,其妥协要比历史上的勋总要少。

  科兹洛夫出身于列宁格勒,而新任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也出身列宁格勒,这样一对搭档搞经济的水平肯定要高一些,最起码科兹洛夫会支持柯西金进行更加彻底的改革,而柯西金能够成为总理,恰恰也说明科兹洛夫的权力比想象得要大。

  如此一来,这一世的苏俄应该比前世强一些,对美国的冲击只会大不会小,未来苏俄政局的演变也将更加难以判断,这虽然不利于他搞什么政治投资,但戈地图这样的极品人物上台的可能性也小得多。

  苏俄衰落是必然的,谷雨不指望苏俄永远扛下去,因为苏俄的体制越往后变革的阻力越大,失败的可能性越大,而改革失败之后,苏俄帝国扛不住,扛不住之后是如保留国家,还是如前世一般全面解体,亦或是俄乌白合在一起,甩开穷兄弟,那也是完全不同的。

  对越来越强大的中国而言,苏俄最好还是全面解体,这样中国未来可以一步步进入中亚,现在他只能提一带,没办法提一路,就是因为中央十老毛子的地盘。

  但苏俄全面解体的时间能拖得更长一些,那样就更好了,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怎么样,他也不清楚,不管哪一种,自身强大才是最重要的,反正他也改变不了苏俄,就静观其变就好,反正苏俄不管换了谁,短时间内都不会轻易改变对华政策,他有这个自信!

  所以谷雨告诉在京的李多才同志静观其变,然后就继续他的考察,谷雨这一次参观的是刘公诚领导的中华水泥在唐山的一条最新的干法水泥生产线。

  水泥生产分干法和湿法,其中干法所用生料是干粉,含水量<1%,比湿法生产减少了用于蒸发水分的大部分热量,而且也比湿法生产短,但干法中空窑无余热利用装置,窑尾温度一般都在700~950℃。

  所以有些干法厂可看到烟囱冒火现象,热能浪费严重,而且灰尘大,污染严重;与湿法生产相比,所得生料均化差,质量低,产量也不高,所以新中国的水泥生产线主要是湿法,而此时最大的湿法水泥窑产量可以达到1天3600吨。

  但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之后,干法工艺有了很大的提升,首先是出现了立波尔窑,在窑的尾部加装了炉篦子加热机,对含水分为12%~14%的生料球进行加热,使余热得到较好利用,窑尾温度从700℃以上降到100~150℃,热耗大幅度下降,产量和质量都得到很大提高。

  到了50年代又出现了带旋风预热器窑,窑尾余热得到更好的利用,此时在欧美预热器窑投产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显示有望超过湿法窑。

  现在欧美技术人员也一直在试验熟料预分解窑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一旦突破,在窑径相同的情况下,产量会增加一倍以上,热耗也可以进一步下降,为水泥产量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而且投资和生产成本远低于湿法窑。

  眼看着趋势越来越明显,对水泥的需求几乎没有上限的中国也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国内自主研发,另一方面是引进国外的干法生产线,一边吃透技术,一边不断消化和创新。

  刘公诚本身就是水泥专家,他给谷雨介绍的这条水泥生产线是五十年代从美国引进的,中华水泥消化吸收后,进行了进一步改造,根据系统工程学原理,设计了一个试验型的熟料预分解窑。

  这几年,试验线不断改造和全面优化旋风筒、换热管道、分解炉、回转窑、冷却机,并且力求采用耐热、耐磨、耐火、隔热、保温的新型合金材料,并引入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还改进了除尘设备,使得全部窑系统优化成了一个完全的热工系统工程体系……

  听到这里,谷雨笑着说道,“公诚,你说得这些字每一个我都认识,但合在一起,我就懵懵懂懂,我就两个问题,你们的干法生产线成熟之后,能耗和效率能否做到有效取代我们从德国引进并消化的成熟生产线,什么时候可以成熟?”

  刘公诚想了想说道,“能耗和效率可以可以有效取代现有的成熟生产线,目前的试验线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成熟,如果一切顺利,我们有望在5年内可以拿出一条日产五百吨的生产线,10年内可以做到日产两千吨!”

  “要想做到这些,还需要哪些要求?”

  “水泥生产设备越来越大型化,而且各种技术指标要求比较高,我们又是试验线,各种设备只能定做,这些设备只有有限几个工厂生产,我们的优先度不够。

  一些关键合金材料国内没办法提供,进口不仅需要大笔外汇,而且成本也比较高,中华水泥也不是拿不出这些钱换汇,但我们的影响力不够……”

  谷雨一听就明白了,虽然这些年中华水泥的产量越来越大,但水泥作为工业的粮食,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有极大的兴趣推动水泥厂的建设,毕竟厂子拉起来就能赚到钱,这和钢铁厂情况差不多,如此一来,中华水泥在全国水泥市场的份额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不断下降。

  现在大大小小的水泥厂一门心思赚钱,他们虽然也愿意做技改,谁不愿意降低能耗,但相关设备不管是成套,还是分开都可以从国外买到,各个企业对国产水泥制造技术的提升兴趣就低了多少,更不要说花大笔钱推动新法水泥生产线的实验,成功了还好说,不成功谁来付这个责任?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01:19 , Processed in 0.04249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