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时代新股东 第1-118章 - 第 129 页

  另一方面下决心对内部管理不善的纺织企业进行改革,或是进行合并重组、减员增效;或是把股权出售给企业职工,由全国有、国有控股改为国有参股。

  甚至于直接卖给了对上海有感情的私企巨头,虽然还保留着一些股份,但有意见的同志不再少数,真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过去几年,孙运璇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这一块,这一连串改革和开放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该出现的还是会出现,目前困难的纺织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

  到了此时此刻,不用孙运璇去说,上海的高层都看出来了,与美国的纺织业企业搞不过中日一样,全国工资最高的上海纺织业肯定扛不住,必须乘着目前形势还可以,勉强还能支撑之机,加大改革力度。

  可上海的纺织工人实在太多了,一旦改革力度较大,一时半会根本消化不了,唐子容高新区把一批刺绣女工转型为磁芯企业女工,不仅吸纳了不少女工,还提升了产业级别,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和外汇,提供了一个上海经济转型的样本,他相当认可。

  作为电子电气领域的工程师,孙运璇很清楚电子产业链涉及到的零部件众多,每个零部件的生产都

  需要大量的工人,哪怕是普通的绕丝,也需要不少人,若是上海的电子相关产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纺织业多余的女工就会吸纳大半。

  上海的电子相关产业基础非常强,在全国非常有名,占据至少三分之一的产值,虽然现在苏州划出去了,但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根本不会断。

  而相比于纺织业,电子相关产业的利润要高不少,即便一些低端一些的手工作业成本高一些,相关企业也就是利润稍稍差一些,但没到生死存亡的地步,而且全国各省市都在搞地方保护,没理由上海那么老老实实,中国不是美国,没那么顺畅的交通,只要厂子在上海,不管是郊区,还是浦东都行。

  所以孙运璇利用一大批外企落地的机会,在这一块做了大量的工作,这几年直接或间接引进了大批企业,他的决心非常大,上海在这一领域必须是全国第一,而且最起码要占据三分之一的份额,要不然就不符合上海的地位!

  但谁也想不到,上海的磁芯业才起来没几年,磁芯竟然就要被淘汰了,幸好是梦想电子的发明,上海磁芯企业现在还有转型的可能,要是美国突然突破,上海磁芯企业连转型的时间都没有。

  这也暴露了电子行业一个大问题,时不时就出现颠覆性的发明,而且随着集成电路的出现,节奏越来越快,建国之初上海为了响应中央的号称,加大了电子管收音机相关投入,没过几年,晶体管收音机迅速出现了。

  上海虽然没亏,但也非常遗憾,钱还没怎么赚呢,电子管时代就基本结束了,更让大家伙瞠目结舌的是晶体管收音机搞出来没多久,集体电路收音机也出来了,现在的收音机不仅小巧,而且成本直线下降,估计用不了全国……

  所以孙运璇认为,上海市政府对电子行业的直接投资必须谨慎,最好的方式是有选择的招商引资,而不是国家直接投资,这样风险要小很多,至于怎么招商引资,孙运璇还是很有办法的,他在出口加工区看到和学到了不少!

  当然了,也不是不投资,上海要投资的是那些相对不太容易被迅速取代的电子领域,比如电子相关材料、设备,这一块不容易被淘汰,而且越来越高端,上大材料的稳健发展就是明显的证明……

  不过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是他在上海到底能干多久?明年十一大就要召开,正常来说,他不可能再做上海市长,都做到了上海市长,再进一步,要么是胜任枢机,要么是调到中央部委担任部长,若是只干到一半就调任,他自然相当遗憾!

  孙运璇第二天听取了唐子容的汇报和他言语间的暗示,他多多少少有些诧异,权衡一番后,让唐子容去接触一下,看看葫芦里到底卖得什么药,上海要发展电子工业,和这两家的关系更亲密更好,只要不过分,适当做一些扶持,倒也没什么。

  他想了想,又找到了市委枢机顾金声,不管何济世代表谁说这句话,他都必须带给顾金声同志,毕竟这几年两人相处得不错,顾金声同志能更进一步,他也是认可的,只是他实在有些不习惯,谷枢机岁数不大呀,为什么现在就起了心思?

  顾金声这半年以来极其低调,但不管他怎么低调,已经变成萤火虫的他,还是被无数人盯着,他听完之后,微微皱眉,想了想说道,“应该是小唐想多了!”

  “我也这么感觉,不过还是接触一下好!”

  “接触一下也好,呵呵,这个何济世有些意思!”

  “既然觉得有意思,可以接见一下嘛,顾枢机,这个时候还是谨慎点好!”

  “这年青一代也嗅到了味道,何济世绝对是聪明人,唐子容,嗯,还有李思明都不差!”顾金声微微叹口气,他看了一眼孙运璇,“老孙,中央出事了!”

  就在今天,顾金声得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在例行体检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局候补委员、国家计发委主任刘兴昌被确诊患有较为严重的肝硬化,如果再不妥善治疗,极有可能转为癌症,这也意味着这位出色的党政干部不得不退休,甚至能挺多久都不知道。

  作为谷雨精心培养的军队10—代同志,刘兴昌的重病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认为打乱了谷雨同志关于未来的布局,不过顾金声并不知道谷雨对此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他提拔孙运璇担任上海市长,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只是王庸、罗雅怀两同志都还活得,他多少有些侥幸,但事实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同志都那么侥幸,所以在刘兴昌同志被发现有病后,相应的人事调整就迅速启动,就在今天,李兴唐同志就打通了顾金声的电话,两人唏嘘了一番,李兴唐传达了谷雨的想法……

  孙运璇大吃一惊,“怎么会得这个病?”

  “是呀!”顾金声有些感慨,“这两年很是不幸,先是尹总理,现在又轮到了刘总理,老孙,你要做好上京的准备!

  “怎么会是我?我资格有些不够吧!”

  “你本身能力出众,又是计发委工作,可以无缝接替,你不上谁上?”顾金声笑着说道,“你从出口加工区调到上海做市长,就应该有随时去中央的准备,上海前几任市长的前途都是不错的!”

  “太突然了!谁接替我的位置?现在上海改革的压力,最好来一个懂行的!”

  “人选也定好了,是工业部长郭副总理!”

  “这不适合吧,哪有副总理变市长的?”

  “干部能上能下,也没什么不合适的,让郭副总理担任上海市长,也会效仿对已故尹副总理的安排,由他全权负责上海经济,有些开创性的工作让这些专业人士来做,反而更好,有些事情你我做起来束手束脚,让有威望,有懂行的民主人士来做反而更好!”

  孙运璇想了想点点头,虽然这是副总理变市长,职务有所减低,但若是全权负责上海经济工作,郭总理的实权反而一点都不低。

  他甚至非常喜欢这样的安排,一是郭棣活先生是纺织业专家,上海纺织工业转型压力越来越大,他作为这一行的专家来处理,专业性不存在任何问题;二是郭先生长期在上海工作,他返回上海担任市长也是衣锦还乡,他肯定也是乐意的,上海上下也能接受,都知道他的水平有多高……

  “那新任的工业部长是谁?”

  “你肯定想不到,谷枢机准备让航天科技总师钱学森同志担任副总理兼任部长,全面负责,他说中国工业到了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追赶,也有不少新兴研究,需要让一位系统专家来做一做全面规划,钱学森同志是国宝级专家,不仅会搞卫星,也非常擅长规划,要充分发挥他的能量!”

  “钱学森同志会不会进入中央局?”

  “可能性非常大,中央局需要一位科技顾问!”

  “很大的变化,估计争议不小!”

  “谷枢机在,自然压得住!”

  两人交谈一番后,隔了两日,这两位上海主要领导接见了正在上海考察的电子司司长何济世同志,和他就上海电子相关工业的发展聊了很久,孙运璇发现何济世在美国待了几年,对美国科技进展了解很深,这个人很不简单。

  顾金声同志微笑着看着两人交流,与谷雨不同,他对经济和科技了解很有限,不过这一块也不需要他操心,因为这些年谷雨已经准备了足够的干部。

  李准同志生于1914年,钱学森同志生于1911年,孙运璇同志生于1913年,还有地方企业出身的高级干部相当多,有这些谷枢机简拔的人才在,他不需要太多考虑这一块,大胆放手就行。

  顾金声同志当然非常清楚军事工作的极端重要,但他很清楚,哪怕他成了党的第一枢机,军事工作说得算的还是谷雨同志,他必须有这个自觉,这一点即便王总不提醒,他也很清楚。

  他真正能够负责的实际上是党务,这一块的事情非常多,而且难度也非常大,由于谷枢机的长期放权,党务口巨头众多,他能不能站住脚还真说不准,李兴唐同志甚至都不是最强的,鬼知道其他人

  对谷枢机的决断是什么态度……

  事实上,如果让顾金声同志选择,他绝不愿意接谷枢机的位置,神的位置,一个普通人如何接得住?一个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这段时间各种隐隐的风浪,他早就感受到了!

  但这段时间左思右想,他还是觉得谷枢机的选择非常稳健,15后干部肯定压不住阵脚,谷枢机选择自己这个勉强能够压制的人多少也是无奈之举。

  真正的接班人是20后,而现在看来这帮人已经意识到了,也开始了积极进取,这是好事,虽然这一批干部还比较年青,但不管是教育水平,还是见识,都可圈可点。

  虽然有一些人诟病他们经验不足,但事实上,作为建国初期各种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受到的锻炼非常多,也都接受过很多新东西,反而比15后那批矮子选将军快速提拔的干部要强。不管是李思明,还是何济世,亦或是唐子容,还是谷枢机带到苏俄的彭炳丰统治,他们都经过了多年的基层锻炼,都是凭借着基层出色的功劳提到较高的位置,这些人应该更值得寄予未来。更重要的是,这批干部年青呀,而革命开创一代慢慢都老了,刘兴昌、彭定乾他们都才五十多就走了,谷枢机心有不安,为未来安排双保险确实合情合理,既然如此,他绝不会让谷枢机失望!

 

  新时代新股东 第105章 真相(又被举报,11/30的更新暂停,先观察一下,见鬼了!)

 

  顾金声下定了决心,而此时在北京,黄容彪同志刚刚看望过病榻上的刘兴昌同志,刘兴昌还想继续工作,黄容彪则安慰了他一番,“你就是工作太拼了才得了这个病,不要再想工作的事,谷枢机会找到接替的人,你现在应该好好休息,要坚强,兴许和老罗一样在国外找到办法!”

  刘兴昌默默点点头,黄容彪给他掖了掖被子,又叮嘱了家属几句,然后告辞离开,他现在的心情很复杂,刘兴昌这一病彻底暴露了南方系最大的问题后继乏人。

  不是说南方系没人,那些小小年纪就参加红军的人不少,但问题在于其中有一定文化程度,且善于搞建设的同志少之又少,这是大环境造就的,红军时期南方的同志太苦,而且各类肃反不少,相当一批知识分子被杀。

  相反北方系则恰恰相反,自革命之初,谷雨就重视提拔知识分子,并且极其重视军工建设,而随着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山西解放以及苏俄的支援,北方系对经济建设有一定了解,也有一定经验的干部自然非常多。

  所以随着革命时代结束,国家注意力放在经济上,南方系的弊端就暴露出来,虽然比红四好,但能够拿出手的干部凤毛麟角,而建设干部的不足又造成政治话语权的下降,政治话语权的下降又让南方系有潜力的干部难以出头,形成了恶性循环。

  应该说谷雨同志对南方系干部并不歧视,但干部类型的天生缺陷还是让南方系的话语权逐渐下降,或许再过一些人中央局常委会再找一个南方系的干部估计都很难,这是大势,谁也没办法扭转的大势…

  或许唯一的办法就是现在蛰伏,把主要精力放在二零一代,从中挑选一些能力出众的培养,可他已经快六十了,就算有这样的干部,他也未必照应的好。

  一边思考,黄容彪一边乘车返回家中,他并没有住在中南海,而是住在中南海外,这也不奇怪,中南海看着不错,但更多的是地位的象征,哪有住在外面自由。

  黄容彪有家底,家里布置得相当不错,他更是舍不得搬,不过刚回到家中,就看到儿子黄克榖开着他那辆北汽和东德联合生产的霍希汽车要出去,黄容彪问了几句,让他开车小心点,就挥挥手让他滚蛋了!

  儿子越大越叛逆,黄容彪也没太好办法,直列8缸的霍希8系列拉风无比,黄容彪看着不顺眼,你是高级干部的子女,怎么能这么高调,这是唯恐天下人不知道是吧?

  没想到这小子振振有词,我花自己的钱,没偷没抢,有啥不能做的,黄容彪当时怒道,你什么时候加倍还清我的投资再说这种话,今年投资还回来了,他迅速偷偷买了一辆,然后挂在公司名下,说是接送客人,都木已成舟了,黄容彪才知道。

  黄容彪无可奈何,他总不能退了,而且谷枢机一向对买车不在意,这些年地方反应党政机关乱买车现象挺严重的,没想到他来了一句,只要肉烂在锅里就行…

  想到这里,黄容彪又有些感慨,如此宽严有度,用一些利益换取老干部退休,总比钢铁的大清洗,或者残酷的恶斗要强,但不好的一面可能就是风气吧!

  老李这些年一直很憋气,一直对谷枢机缺乏认同,或许也是这个原因,不仅仅老李如此,很多人也是如此,他们呀,都是太理想了,理想主义者就算想法好,执行中总会碰一个又一个包…

  黄容彪刚到家,媳妇就兴奋无比的说道,“老黄,你总算回来了,那些个匿名信信有眉目了,有眉目了!”

  黄容彪脸色一沉,“快说!”

  谷雨看着杨毅递过来的报告,哭笑不得,他摇摇头,“嫌弃糟糠之妻,娶女学生,你看看,报应来了吧!

  黄容彪个性沉默,或许是性格的原因,他比较喜欢那种活泼开朗的女同志,他在这一世找的妻子也比较类似,而活泼开朗的女性一开始或许是崇拜他的军事才华,但时间一长,就不太习惯沉闷的生活,但再不适应,也不可能与黄容彪离婚,黄妻自然会追求其他的东西。

  比如黄容彪在家乡有一个前妻,谷雨曾经有过专门指示,要安排学习,然后劝说她们成家,把她们安顿好,黄的前妻也是这么照应的,不过她那个时候还没有成家,本来打算安排在北京,但被黄妻知道了,横插了一脚,硬是把人赶到了西北。

  这件事多少还情有可原,但黄妻在生活上的一些细节就不太让人满意了,战争期间,各种物资紧缺,高级干部也不例外,黄妻生孩子时就大喊大叫,要求特殊,甚至于当时的中办主任侯逸文都知道了。

  后来黄容彪有了一些家产,黄妻就得瑟的很,吃得要好,动不动就是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穿得要好,喜欢穿美国进口的服装;住得要好,黄容彪的房子在四十年代北京排名在前的;行的要好,喜欢开着黄容彪的车子到处转来转去。

  黄妻这些搞法,高层都知道,谷雨都是知道的,但都没在意,他非常清楚,黄容彪处于嫌疑之地,黄妻这样做对他未必是坏事,或许这背后就是黄容彪的安排,既然如此,他何必掺和呢?

  但黄妻这么干,自然惹毛了不少人,又一次她逛商场与另外一位高干夫人出现了争吵,对面一番后,那位高干夫人回去就开始搞起了匿名信…

  随着一封封极其侮辱人的匿名信出来,黄容彪坐不住了,他开始主动向谷雨靠拢,谷雨为了安抚他,就安排他进中央局,但即便进了中央局,匿名信还是不断,到底是谁干的,还是查不出来。

  也就在最近,这件事有了眉目,那位高干夫人的丈夫去世了,她给中办写了一封信,就丈夫历史上的一些问题要求做一些澄清,中办主任杜恒宁就找公安部长杨毅商议,杨毅是老安全工作者,他看着笔迹觉得有些眼熟,经过分析,确定那位高干夫人是匿名信的作者。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08:20 , Processed in 0.043786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