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时代新股东 第1-118章 - 第 42 页

  “移民本质是对外输出矛盾,但咱们这么多人口,而且现在增长非常快,四五年就会新增一亿人,移民只能缓和矛盾,解决不了矛盾,贫困地区的土地和资源能利用,还是利用的好!”

  “道理确实如此,但贫困地区的开发成本太高了,开放贫困山区的资源也很不划算,还不如进口!”

  “账不是这么算的!”

  虽然从经济上考虑,中国大规模进口海外资源,投入少,发展速度也很快,上下都满意,但作为军事家的李润石很早就看出了问题所在,利用外部资源是舒服,但却受制于人。

  根据中央部署,沿海的华北钢铁、上海钢铁、广州钢铁、广南钢铁、鞍山钢铁、芜湖钢铁这六大钢铁基地未来的产量都应该在十年内做到六百万到八百万吨,要达到中国钢铁总产量三分之一强。

  六大钢铁基地,其中四个都在沿海,使用的基本都是进口铁矿石,现在连煤炭都准备大量进口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而外汇较多的华侨钢铁甚至跑到澳大利亚开发煤炭,这一切都超出了李润石同志的理解。

  如此依赖国外,若是被美国人封锁怎么办?为什么不增加内地铁矿石的开发,比如外蒙的铁矿石品质也不错,含铁量大部分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目前已经勘探出好几亿吨,完全可以优先开发。

  李润石同志问过这个铁矿的情况,有同志告诉他,只要加大投资,年产三百万吨铁矿石还是做得到的,他也和李润民同志交流过,李润民告诉他,不是中央不想开发,而是运输做不到。

  外蒙水资源不够,没办法围绕着铁矿建立大型钢铁企业,但若是把铁矿石运出去,就需要加大铁路运输,而当初修北方横贯线主要满足军事需求,标准并不高,现在如果想大规模开发外蒙的资源,运输这一块就需要加大投入,这比一个京九线投入还多,投资多少年都收不回来,只能留待以后。

  了解到这些后,李润石同志也有些无可奈何,要想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各种基础投资就必须尽快产生效益,在沿海大修钢铁厂是对得。

  但这样干,不仅存在着严重的国家安全隐患,也容易受制于美国,这也就不奇怪,谷雨同志要加大开放,与美国人交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了,这一切一环扣着一环。

  所以搞清楚之后,李润石同志最后选择的是默默看着,世上没有两全法,谷雨同志选择让人民的日子尽快好起来,也无可厚非,这不仅符合他的性格,人民也高兴,正如老三所说,他可以不在乎吃穿住行,但人民在乎,你没权利要求人民按照你的想法来!

  李润石同志摇摇头,现在只希望未来十年这个关键发展期能够顺利挺过去,家底富裕了,就可以加大艰苦地区的开发,到时候就不至于向现在那么偏科了!

  交谈了一会,车队拐入到新的道路,此前好歹还是石子路,现在就变成了纯粹的土路,李润石同志看到三批马牵引着一个大车,大车上用箩筐装着满满的石子,一个农民同志正赶着马缓慢得走着。

  李润石让司机降低速度,然后喊道,“老乡,你运这些石子,准备修路还是盖房子?”

  “不是盖房子,也不是修路,是用来修梯田!”

  “修梯田?”

  李润石同志十分好奇,让车停了下来,递了一根烟给这位老乡,和他聊起了修梯田的事情,阜平地处太行深山区,人们开门见山,抬头望山,四面八方都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被称为“九山半水半分田”。

  哪怕国家想办法从山区移民,阜平人口增长缓慢,现在只有十万多一些,但阜平还是穷,粮食不够吃,年年要吃国家的救济粮,穿着国家发放的黄衣服。

  而吃救济粮、穿黄衣服的代价就是国家会不断加大移民,虽说宣传的很好,但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土窝,不到万不得已,谁又愿意跑到那些热的要死的地方,虽然不少孩子赚到了钱,日子过得不错,但还是有孩子再也回不来了。

  而随着平原地区的收入越来越高,阜平的困难就更加明显,巨大的差距逼着阜平人民努力,所以自30年代阜平解放后,阜平首先就是修路,一开始是土路,然后变成国防公路,虽然路况不算太好,但好歹出山没什么问题,用卡车到达北京也就一天的事情。

  随着公路的情况越来越好,阜平大山中的资源往外运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也有人跑到山里收购大枣、核桃、板栗这些,总算可以靠山吃山了!

  而修路之余,阜平也在大修梯田,梯田好呀,不仅可以治理山区耕地水土流失,还可以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只有修了梯田,阜平老少爷们才可以衣食无忧。

  1940年战争,关内的战争刚刚结束,阜平县委县政府就发布了《开展治理坡耕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的决定》,之后20年,县委、县政府6次换届、7次易人,但梯田建设的目标未变,步伐未停。

  修梯田工程是非常艰苦的一件差事,每个责任单位要根据县上下派给各乡、各村队的建设任务按期完成,下级实施单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基本上是按照一个计量原则,采取两步走的办法全面开展梯田建设。

  各村支书需组织全村精壮力量组织一支专业的梯田专业队,一年四季专一从事梯田修建工作,按照劳动计工分,年底共同参与粮食分配;另外,对其它群众按人头分派一定的土方量,在完成正常的农业计工分生产活动之外,在参与建设梯田工作。

  土方开挖基本上都是依靠撅头挖,铁锨装,架子车转运,人工夯土的方式进行梯田建设。一撅头一撅头地挖,一铁锨一铁锨的装土,一架子车一架子车的推土,一铁锨一铁锨的修地埂,一天一天的坚持。

  修梯田从山头修到山腰,又从山腰修到山脚,从春暖花一直坚持到雪花飘飞。在天气暖和的时候修梯田还是比较容易的事情,最艰难的是冬天的百亩战场鏖战是最艰难的。

  “冰冻三尺,气高一丈,这句话说的好呀!”李润石同志十分赞同,“既是对当时恶劣环境的体现,又生动描述了阜平人迎风冒汗战风雪,破除冰壳修梯田的生动画面……”

  “你们这些耍弄笔杆子的,坐着大汽车,说着漂亮话,哪里知道我们的苦?”这位大伯摇摇头,“一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我才五十不到,这腰已经不行了!”

  李润石看着这位老农黑黝黝的脸,满脸的皱眉,已经他佝偻的腰,默默点头,然后说道,“你们吃苦了,下一代娃子就不会吃苦!”

  “现在确实好了不少,这吃饭是不太愁了,就算今年大旱,也可以通过卖水果换粮食,今年国家也增加了不少救济粮,一车一车的,三个月前运过来,车队有好几里长,总饿不死人,但孩子们还是不想再待在家里,这也怨不得他们,外乡的姑娘一听我们阜平,都不愿意嫁过来。

  这孩子们根本吃不消这修梯田的苦,都想办法往外面跑,要么出去做工,要么出去做小生意,哪怕到平原去做上门女婿,都比留在庄子里强,现在庄子里老的老,小的小,也不知道这梯田修来干什么!”

  老农指着那些梯田,大旱之际,梯田里面的玉米棒子都焉巴巴的,有些无奈得说道,“这些修好的梯田看起来很不错,可没水呀,全都是望天收,产量非常低的!唉,反正修习惯了,就这么继续修吧,也不知道修到什么时候!”

  李润石同志默默听着,他也不知道怎么宽慰,他想了想说道,“老乡,别难过了,今年这旱灾少有,以后总会好的!”

  回到车上,李润石同志脸色有些严峻,群众的抱怨很有道理,光让他们不饿肚子还不行,与富裕地区还不能有太多的差距,要不然看不到奔头,年青人留不住,现在已经修好的梯田也迟早会荒废,在国家投资做不到的当下,或许移民是对的,但还留在山区的老百姓怎么办?

  带着这个疑问,李润石同志继续前进,接下来看到的一切更让人揪心,革命胜利十几年了,阜平的情况看起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阜平多石头,群众倒没有多少土房子,但大多用石头垒房子,里面十分简单,床、柜子、桌子、椅子,灶台,几个碗,还有家家都有的谷雨画像……

  电风扇、收音机、自行车这一类在平原地区已经逐渐普及的工业品在山区十分稀少,李润石同志敏感的意识到村干部的生活明显强一些,他们是主要的电风扇、收音机、自行车拥有者,他们的脸色也更加红润,他们凭什么过得比普通村民要好不少?

  山区的文盲率比较高,教育也比较差,学校破破烂烂,据说很多孩子每天要带着饭爬几里山路上学,孩子们辍学的不再少数;医疗也好不到哪里去,也就一两个水平很差的赤脚医生,治疗一些最普通的疾病,至于文化生活约等于没有,赵滩一个月两次电影,这边一年两次就不错了……

  带着深深的担忧,李润石同志到达花果山,这座山上并没有路,连羊肠小道都没有,只有野草、荆棘和一些灌木,据陪同的同志说,山上有许多野生动物,什么野山鸡,野兔,刺猬的很容易看到,也有一些野生的酸枣树,桑葚树,野葡萄等等水果植物。

  “李主席,你看这酸枣树,山下、山腰、山顶都有,都是成片成片的,我小时候最喜欢摘酸枣,每次摘完回家衣兜里、裤兜里都是满满的圆圆的小酸枣,酸枣虽然果肉不多,但吃起来酸酸的甜甜的,口感很好!”

  李润石同志也好奇,不过一不小心被山枣树上的尖刺扎了一下,他哎呀一声,他笑着说道,“我这岁数大了,老眼昏花,这刺这么小,恐怕得用针才能一点一点挑出来!”

  “确实如此,我小时候经常挨扎,还有您看到没?这山枣树叶子上有许多蜇人的青毛毛虫,不小心让这虫子蛰一下,也是疼痛难忍很不舒服半天,被蛰后经常用的办法便是回家涂抹风油精!”

  李润石同志笑着点点头,这山区也有有意思的地方,以后看来要多出来走走,一群人终于爬上了山顶,远眺近观,即可看到花果山的全貌。

  往远处看,山上建起了层层梯田,夏风徐徐吹来,满目都是青山,李润石同志奇怪地问道,“别的梯田又黄又枯,这些梯田倒是不错,这种的好像是树!”

  “李主席,您说的很对,这是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种的果树!”

  “特色农业示范园?”

  “是呀,这是苏政委帮忙申请的,农业部派来的外国专家考察了一番,取样我们的土壤样品,提出了一连串方案,然后就办了一个特色农业示范区。

  以后咱们阜平这梯田没必要再种粮食和棉花,可以种高产土豆,这土豆需水少,但产量大,哪怕是今年这样的大旱,一亩地也能产千儿八百斤;也可以种果树,黄桃、苹果、梨,很多都可以种!这水果可以做罐头,苏东都可以出口……”

  李润石同志心情不错,他坚持过去看一看,来到示范园,只见下面的梨树正在挂果,果子结得比较稠密,梨子上面的确有了一些胭脂色,秘书摘了两个梨子,分给他一个,李润石同志咬开尝了尝,梨子又脆又甜,真的很好吃,像是从口里一下子甜到了心里!

  此时此刻,李润石同志心中的疑惑慢慢得到了解决,他终于搞清楚了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之路,国家在适合大农业发展的地区,大搞机械化,种植足够多的粮食和棉花,让人民吃得饱饭,吃得上衣。

  而广大人口密集的内地则更多的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蔬菜、水果、养殖业等副业生产,并不断发展深加工,通过这样的方式,推动广大农村走向小康。

  而大量的蔬菜、水果和养殖业又可以丰富城市的菜市场,并大量对外出口,赚取外汇,这一切慢慢已经成型,一切都如同他当年在法国看到的那样,只是中国基础薄弱,才刚刚开始,不过只要静下心来做,总会做好的……

 

  第37章进步

  也就在李润石同志浮想联翩之际,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在进行最大下潜深度实验,这个实验至关重要,虽然中央给核潜艇制定的标准潜深要达到200米以上,但实战中这个潜深是不够的,核潜艇设计之初制定的极限潜深是300米。

  而在这个深度,潜艇表面巴掌大的地方承受压力就接近1.5吨,任何工艺和设计上的缺陷在如此压力之下都会被无限放大,一个在地表检测中难以发现的焊接缺陷可能就会葬送整船人的性命。

  但实验必须要做,否则就不知清楚潜艇是否达到设计指标,问题是核潜艇与试飞的战斗机不同,战斗机试飞过程中,就算机毁人亡,也就牺牲几个人,但潜艇实验一旦失败,不仅艇上官兵会全部牺牲,艇上的技术人员也根本跑不掉,到时候牺牲人数肯定会超过一百人。

  所以当汇报工作时,海军副参谋长王志民少将请命主持试验,而海军司令员张爱达上将会同海军领导班子到基地送行,所以潜艇出海前那气氛真的是能说得上风萧萧兮易水寒。

  张爱达与一个个官兵握手,最后轮到潜艇总设计师王英宾,张爱达一边握手,拍了拍他,然后与他拥抱在一起,没有人心里有底,而一旦失事,也没有丝毫的补救措施可言,包括自己在内的一百多人的性命的重担全部压在王英宾的肩上。

  王志民少将是新中国第一代海军人,他在二战中做过艇长,击沉过多艘日本运输舰,是功勋指挥员,战后担任过潜艇支队长、安不纳基地司令员、南海舰队潜艇部队司令员、舰队参谋长,海军副参谋长等职务。

  解放军虽然装备了航母,但总体还是以飞潜快为主,所以王志民这个负责潜艇的副参谋长责任非常大,他虽然脱离了一线指挥,但解放军采用苏俄图纸设计的战后第一代常规潜艇以及国产改进型,他都亲自驾驶过,而核潜艇也不例外,他也亲自驾驶过。

  王志民少将十分沉稳的驾驶核潜艇下潜,而随着他稳健的驾驶,潜艇的各种数据以及各种参数也报告出来,各个位置上的技术人员也在不断记录,这些数据对于这一代潜艇的改进和下一代潜艇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王英宾是中国第一代海军舰船设计师,早在1918年,时年15岁的他,因为笃志“科学救国”,考入马尾海军飞潜学校造机科学习。毕业后,派在马尾船政局实习,同年冬调往上海海军江南造船所实习,旋即补为图算员。

  大革命时期,王英宾加入党的地下外围组织“新海军社”,并参与组织海军江南造船所职工会。1929年9月派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研究内燃机设计和制造技术。

  1932年8月回国任江南造船所轮机厂造机员,其后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并加入中国环太党,在他的协助下,大批机械设备有条不紊的输入到解放区。

  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时,江南造船所停工,王英宾一边组织疏散机器设备,一面设计并制造触发水雷以阻止日舰冲入南市,这是中国第一次自制的触发水雷,具有强大的爆炸力,并在其后的战争中起到了很重大的作用,连续重创多艘日舰。

  回到解放区之后,王英宾立刻被任命为万县造船厂首任总工程师,战时负责仿制英国潜艇,战后领导了对德制先进潜艇的仿制,等到核潜艇项目启动后,谷雨点名让他担任总设计师。

  今年,王英宾已经五十七岁,即将到达花甲之年的他在过去十几年间,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国产核潜艇的研发上,亲自设计,亲自制造,亲自试验,遇到机器故障就亲自动手排除,每一个过程都亲自把关。

  按照规定,王英宾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不应该下水,不过他给谷雨上书,说自己已近花甲,体力有限,中国的潜艇事业也已经后继有人,由他这个亲自设计、制造核潜艇的人做这个十分危险的试验是最合适的……

  谷雨最后同意了,毕竟谁又能比总师更清楚情况呢,随着一个个同志相继到位,潜艇最大下潜深度实验正式开始。

  “100米!”

  “150米!”

  “200米!”

  “240米!”

  “260米!”

  “270米!”

  随着下沉深度的逐步增加,此时潜艇外表面上传来了一阵阵轰鸣声,这是潜艇的耐压壳及潜艇内部刚性支撑体,在强大的水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形变时发出的声音。

  轰鸣声传来,没有人说话,大家都默默的处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条不紊的工作着,黄总同样拿着一个笔记本继续记录各种数据,似乎根本没有听到那些奇怪的声音。

  终于到了三百米,此时潜艇深度报告已经到了一米一报,就在302米时,此潜艇内部的部分压力输送管道弯曲,连接口法兰由于压力上升开始渗水,潜艇处在崩溃的边缘。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02:24 , Processed in 0.028648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