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时代新股东 第1-118章 - 第 43 页

  潜艇不再下潜,此时核潜艇内部的气氛非常紧张,虽然大家都在努力做事,但所有人都知道可能下一分、下一秒,他们就将被庞大的水压压成肉饼……

  极限深潜实验对于潜艇在深水中停留的时间有严格的要求,实验人员可以说是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过在场的领导干部和黄总等核心技术人员不慌不忙的坚守在岗位上,这也给了所有人信心。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深潜试验流程终于完成,随着一声通报,山海关号开始上浮,此时绝大部分同志舒了一口气,不过黄总这些技术人员却没有那么乐观。

  偏偏怕什么,来什么,在距离水面50米左右时,潜艇指挥塔的外壳却传来一声“砰”的巨响。当时,所有的实验人员的心都提了起来,如果中国核潜艇在300米深度停留之后发生不可逆的损坏,那么国产核潜艇就不具备远洋长期战略值班的能力,这标志着十几年以来的国产核潜艇研发,将会得到全面的否定。

  终于,潜艇上浮成功,看到潜艇冒了出来,此时一直站在甲板上等待的张爱达同志也长出了一口气,不管怎么说,人没事,说明潜艇大体是过关的,就算潜艇被证明不行,也是成功,至少知道不行!

  核潜艇上浮之后,立刻进行各种检查,初步检查发现由于潜艇指挥塔外壳设计和制造工艺较为先进,即使是在水下数百米的水压之下,也未发生塑形形变,仅发生了有限的弹性形变,既然材料和工艺没有问题,出现的声音应该是核潜艇上升水压减少的过程中,指挥塔外壳发生剧烈回弹的结果。

  换句话说,潜艇并没有发生不可逆的损坏,虽然这只是初步判断,但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们心中有八九成把握,所以当张爱达亲自起草的一份报告也送到刚刚回到北京的谷雨手中时,他也是松了一口气。

  到了这一步,第一代攻击核潜艇算是基本过关了,这一世的中国与前世不同,海岸线实在太过漫长,光靠常规潜艇是肯定不行的,常规潜艇的活动范围太小了。

  而有了攻击核潜艇之后,中国可以多制造一些,就可以有所兼顾,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限制美国海军过于猖獗的行动,虽然谷雨不打算搞什么军备竞赛,但谷雨也不希望美国三天两头跑到中国领海折腾。

  而攻击核潜艇过关,也就意味着导弹核潜艇基本过关,只等固体导弹完成研发,中国第一代导弹核潜艇就可以进行战略巡航,到时候就可以对夏威夷、关岛和澳大利亚等美军核心基地形成威胁。

  虽然美军的战略轰炸机攻击力强大,但要想攻击中国,一般来说,总需要部署在夏威夷,要不然飞过来,再想飞回去就比较困难了,有了导弹核潜艇后,自然就可以直接威胁。

  至于美国的洲际导弹,中国虽然防不住,但中国自己现在也基本有了,所以在对冲了美国战略轰炸机的威胁后,中国的压力自然要小得多。

  在松了一口气之余,谷雨也按照计划,进行了提拔,谷雨签署命令,王志民少将被提拔为中将,担任海军参谋长,按照培养计划,五年后,他将担任下一任海军司令员,自此之后,海军领导同志将不再由旱鸭子担任,这是必须的,有些职务的专业性非常强,陆军出身的同志只能暂时代替,不能长期担任。

  与此同时,此次实验的同志均被授予勋章,核潜艇总设计师王英宾同志则得到一份殊荣,他将和一批功勋科学家一起,作为国庆十五周年特邀嘉宾出现一处秘密的观礼台,他们可以看到外面,但外面看不到他们,这是功勋科学家应有的待遇!

  海军取得突破,空军在国庆前夕也给了他一个礼物,在获得了苏俄的技术资料,同时得到了米库林的指导后,AM-3发动机的仿制已经基本完成,按照米库林的思路,其改进型的研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

  发动机基本解决后,轰6的仿制已经没有什么大问题,毕竟米亚4也仅仅是1950年代研发的轰炸机,中国在苏俄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并不难,所以国防科工委计划在四五期间完成仿制任务,并一步步取代轰5B,从而实现中国战略轰炸机从螺旋桨时代到喷气时代的大转变。

  但2问题是轰6即便装备部队,看起来也不那么新鲜,因为此时美国的B-58轰炸机已经装备部队,这是人类第一款超音速轰炸机,老美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为了追赶老美,苏俄自然也开始了超音速轰炸机的研发,而两国超音速战略轰炸机也都纳入到议程当中。

  所以中国空军自然有样学样,启动了下一代超音速战略轰炸机轰7的预研,不过谷雨直接否决了预研方案,他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雷达和导弹技术提升飞速,所谓的超音速轰炸机低空突防注定不行,要干就干大的,下一代战略轰炸机应该预研隐身轰炸机。

  虽然米亚4的航程一般,达不到攻击夏威夷的战略目标,设计也不是很成熟,但中国空军一边使用,一边改造,把这玩意搞成熟了,怎么也要十几二十年,有这段时间,美苏两国应该就要开始隐身轰炸机的研发。

  是,现在隐形轰炸机所必须的计算机水平不够,但可以先搞发动机,先搞隐身涂料,可以先搞大型计算机,可以先搞各种必须的大设备,把钱先用在这些方面,把基础打扎实了,等这些突破了,再上新项目也来得及。

  空军一看到谷雨的批复就知道麻烦大了,谷雨干预空军研发的瘾又上来了,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美苏两国都有战术轰炸机,谷雨压根没上,而是要求搞多功能战斗机,实现一机多能,还兼顾出口。

  这也就罢了,毕竟在仿制美国的F9F战斗机上尝到了甜头,按照美国的思路走下去似乎是不错的选择,但现在连战略轰炸机也要省,这也太过分了。

  还有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发,全世界都在搞2M,2倍音速,2万米高空,只有中国空军根据能量机动原则进行研发,不是很重视速度,第二代战斗机只要求1.8倍音速,却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机动性和航空电子领域的突破。

  虽然实战证明能量机动原理非常正确,但第二代战斗机并没有真正较量过,所以大家伙心里大多比较虚,这玩意走错了路,想重新回头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在很多高级将领眼中,谷雨和苏俄的赫鲁晓夫有相似之处,两人都喜欢裁军,都重视战略力量的建设,赫鲁晓夫整天吹核武器和导弹,对各种常规武器不以为然,谷雨比他更过,他是基本不怎么发展常规武器,甚至于连战略轰炸机都不太重视,直接少了一条腿。

  谷雨还有一个奇葩的爱好,他特别喜欢搞各种各样的新概念,光光这些年提出的新花样就有很多,什么能量机动,什么精确打击,什么全球定位,什么隐身和反隐身……

  这些东西好不好,确实好,比如能量机动对于空军战斗机的研发和作战意义重大,但有些新概念谁也不清楚什么时候能够研发出来,需要二十年,还是四十年,你现在投入巨资,万一弯道超车不成,然后直接落后一两代怎么办?

  可没办法,谷雨就是这样的性子,他就一定要按照他的思路投入研发,甚至于不在乎现有装备的研发推迟,搞得军队着急无比,可又无可奈何,很多人怀疑他故意这么做,就是为了拖延常规装备的改进,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

  不过这会也没有人敢随便逼逼,也就在这个夏天,中央通过了取消准将军衔的决定,同时绝对给一大批在役和退役同志提高军衔,看起来是好事,但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层正在进行一轮大换血,通过一批年青指挥员的提拔,军中维系了十几年的平衡被彻底打破。

  再加上反走私运动牵扯到军中多位将领,现在谁也不敢随便龇牙,一个不小心就会没有好结果,不就是不预研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吗,咱们的空军反正也搞不过美国空军,就算有,也未必打到美国去,不搞就不搞吧,只要多装备几枚洲际导弹就行……

  高级将领们没有龇牙,谷雨倒也不奇怪,不过国庆前夕,他各种外事活动十分繁忙,根本顾不上考虑这样做的得失,就算有些问题,他也不担心,他不是赫鲁晓夫,并不需要担心解放军敢于跳反,就算有什么问题,过个十年八载的也都消化了。

  这一次中国建国15周年的庆典,美苏两家去年的展览又被挪到了中国,所以中国自然也一并邀请了美苏两国领导人访问,赫鲁晓夫爽快答应了,他决定带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再次访华,这将是本年度他第二次访华。

  相比于赫鲁晓夫极力加强中苏关系,美国显得比较淡定,总统艾森豪威尔要退休了,他不耐烦万里迢迢来到中国,然后与谷雨那个老狐狸蘑菇一番,一点意思都没有,他更希望的是谷雨恭恭敬敬的再次来美国,可这个家伙自从1945年底拍了一圈马屁之后就再也不愿意来美国了,真是可惜!

  而副总统尼克松在电视辩论中表现不好,这会选情紧张,也无暇来中国,所以最后美国农业部长埃兹拉·塔夫脱·本森被安排来到中国。

  埃兹拉·塔夫脱·本森来到中国,除了主持展览以外,另外还有一个目的,他想更多的促成美国农产品的对华出售,他同时还想和赫鲁晓夫见面聊一聊,尝试说服苏俄从美国大量进口玉米。

  过去十几年,中国一直进口棉花,出口纺织品,虽然中国棉花和人造丝产量的不断增加,但中国的棉花进口还是有增无比,过去十几年,一直都是美国棉花最大的进口国。

  中国同样大规模进口小麦,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有进口,其中从美国最多,而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也不断进口美国的肉制品和奶制品,早期以各种美国人不太吃的爪子、翅膀为主,这一类相当便宜,可以增加中国市场的供应,美国人也省得处理,可以说两全其美,

  但这几年明显不同,中国对美国脱脂奶粉的进口量迅速增加,而这样操作的背后,则是中国效仿日本推出的牛奶计划,虽然中国人口众多,没办法直接补贴学生,但中国对国内的奶牛生产企业、个体户降低所得税率,增加银行贷款,鼓励他们增加供应,同时大作宣传,谷雨城乡居民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喝牛奶。

  随着“一天一杯奶,身高高三寸”的说法深入人心,中国城市群众对奶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国也同步加大进口,中国虽然以进口苏东的奶制品为止,但中国同样也从西方国家、阿根廷等国进口奶制品,甚至是肉类。

  到了1959年,中国已经能成为美国农产品最大的买家,虽然美国人也知道中国本身是一个规模极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中国大量对外出口大米、蔬菜、水果和各种热带农产品,这两年又向苏俄出口大量玉米,本来并不缺少农产品,其进口更多的是调剂。

  甚至可以说,中国扩大对美农产品和农副产品进口很大一块是薅美国480公法的羊毛,但老美还是非常满意,美国的农产品储存一年比一年多,能更多的出口中国,所得的中国货币再投资中国,美国人完全是两面捞钱,同样是大赚特赚。

  恰好中国出现了连续旱灾,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对外公开农业产量,但各方面资料都显示中国1960年农业严重歉收,别的不说,光光今年下半年中国进口小麦,却不再大规模出口大米,不仅加大了从南洋国家的大米和木薯进口,还停止了对苏俄出口玉米就能够看出来,中国这一次应该是真得缺少粮食了。

  既然中国缺粮,美国人自然要多卖粮,而这一次美国农业部长并没有想直接提高美国小麦的价格,美国人倒不是什么仁慈,而是这种趁火打劫的做法并不长远,而且中国的进口量并不大,真要紧衣缩食也可以挺过去,如此凭白得罪了中国,反而对美国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不利。

  他甚至计划主动提出扩大480公法的使用,让中国可以放心大胆的多进口美国小麦,仅仅两百万吨怎么够,中国完全可以进口四百万吨,六百万吨,美国的小麦库存多得很。

  美国人非常希望中国效仿美国的饮食习惯,通过大量增加畜牧生产,使人民更多的吃牛排、猪肉和家禽肉,如此一来就不得不增加玉米、大豆的播种,这自然会进一步减少中国小麦的种植。

  虽然中国的大米产量很大,但中国习惯吃面食的老百姓至少有三亿人,短缺的面粉需求怎么办,中国自然只能更多的进口美国小麦。

  虽然中国大规模开垦,全力开发热带地区,但中国的热带地区种不了小麦,这也意味着中国不可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来无限的支持这个政策,时间一长,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就会越来越深……

  中国如此,苏俄同样如此,即便中国向苏俄大量出口玉米也根本算不得什么,是,现在中国和苏东各国的交易不需要外汇,但未来呢?随着中国的工业不断发展,苏东用什么来交换更多的中国农产品。

  甚至于美国也想试一试与苏俄交换,中国今年不得不减少对苏玉米出口,苏俄肯定会更多的缺少玉米,美国可以补上这个空缺,美国也不打算消耗苏俄有限的外汇和黄金,但苏俄对外出口的低价石油完全可以出口美国嘛,如此一来,苏俄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影响也会下降……

  事实上,本森并不清楚中国与美国一样,也存着同样的心思,美国想让中国依赖美国出口的小麦,中国则希望主要大米进口国依赖中国的大米,说白了,两个大国利用各自的生物资源优势,打着同样的主意。

  至于形成对美国的小麦依赖,谷雨甚至是有意推动,在中国保证了大米生产的供应后,相比于前世的大豆依赖美国,谷雨更希望这一世小麦依赖美国。

  小麦供应不够,老百姓吃大米饭还是可以的,顶多抱怨几句,而且未来还可以从重新变成小麦出口的老毛子那一块大量进口,但大豆供应不足,那麻烦就大了,除了美国和美国控制的巴西、阿根廷以外,中国根本找不到更多的供应国,而老百姓不能更多的吃肉是肯定要骂娘的,两害取其轻,他更想多产玉米和大豆。

  埃兹拉·塔夫脱·本森首先来到中国,谷雨对他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本森表达了对中国大旱灾的担忧,并主动提议将480公法用于中国,以方便中国更多的进口美国小麦,谷雨非常高兴,他似乎看不出美国的用意,表示希望尽快完成相关谈判,扩大对美小麦进口。

  同时谷雨也提到了中国与苏俄的玉米贸易,他坦诚中国人民有着极大的吃肉需要,并不希望更多的出口玉米,现在这么大的旱灾,今年中国的玉米产量同样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播种量增加了不少,但总产量不增反减,已经不太可能继续大规模对苏出口玉米,所以建议美苏两国完成一轮石油换玉米交易。

  谷雨告诉本森,他这样的提议有两个原因,一是巴黎会议的失败,让人十分揪心,美苏两国如果启动一轮贸易合作,对缓和世界局势很有好处,想迅速改变两国政治上的僵持局面不太容易,但在经济上做一些改善还是可以办得到的。

  二是美苏都获益,苏俄要想大规模提高肉类供应,急需大量玉米,光靠本土生产是不够的,如果可以用大量富余的石油换取玉米,可以很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对美国而言,同样有好处,美国粮食严重过剩,用十分过剩的粮食换取苏俄十分便宜的石油,看看苏俄给西欧的石油价格,真让人动心呀,如果可以的话,为什么不做一做交易呢?

  本森没想到谷雨竟然主动提议促成美苏两国石油换食品,他在高兴之余,又故作姿态,对苏俄不是很满意,看看他们在巴黎峰会上做了什么,我们又怎么敢相信苏俄呢?

  谷雨心中不断啐骂,你们美国人是什么想法,你以为我不知道,老子主动帮你们牵线,你还逼逼,不过他还是耐着性子劝说,最后本森表示那就试一试吧!

  会谈结束的第二天,谷雨和本森一起出席了美国在华博览会的开幕仪式,并做出了一个非常热情的讲话,对于这种惠而不实的漂亮话,谷雨最喜欢说了。

  在回答记者提问,如何看待去年的厨房辩论,谷雨笑着说道,“中国渴望美国的大厨房,也希望中国人民未来都可以住上美国的漂亮房子,所以中美两国并不需要辩论,美国的好东西,我们希望拥有,哪怕实现需要漫长的时间,我国也很愿意等待!

  当然了,中苏两国也不需要辩论,中国与苏俄是友好邻居,中国也曾经想尝试苏俄的各种福利制度,但中国的家底有限,根本没办法实现,但我们希望在未来可以一步步的实现苏俄的福利制度……”

  谷雨谁都不得罪,但他的回答传到莫斯科,赫鲁晓夫看到后,却嘴角一撇,“谷总是这样,不断的修正,不断的调和,可是中国人并不明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不能共存的,他总有一天会后悔!”

  勃列日涅夫在一旁听着,心中却不以为然,什么社会主义,什么共产主义,尼基塔整天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又有几个人在意,真无聊呀!

 

  第38章赫鲁晓夫的方案

  嘴上是这么说,但赫鲁晓夫还是率领着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苏俄必须要让中国人知道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必须坚定中国党内的亲社会主义力量,如此中国就不容易堕落,哪怕中国人左右摇摆,两头吃好处,也比被美国人拉走要强得多。

  既然在中国展览了庞大无比的图114,赫鲁晓夫自然也要乘坐图114前往中国,幸运的是,用了一年时间,图114已经离正式量产不远了,赫鲁晓夫也不需要再担心什么安全问题。

  除了参加中国的国庆庆典以外,赫鲁晓夫此次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和谷雨讨论玉米进口问题,自1958年至今,连续三年,苏俄农业都原地打转,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增长,这也让赫鲁晓夫的牛皮变成了大笑话,虽然党内无人敢说,但赫鲁晓夫还是觉得面上无光,他必须想办法。

  此时赫鲁晓夫想到的办法是交易,此时苏俄也有一定的粮食出口能力,去年就出口了六百万吨小麦,而国际市场上的一公斤小麦大概可以换来1.5公斤玉米,所以赫鲁晓夫实在没办法,就想和中国换玉米,我给你出口了两百万吨小麦,换三百万吨玉米,这总可以吧!

  不过这是最后的方案,他更多的是想其他办法,他想到的是石油,虽然巴库油田已经枯竭,第二巴库也差不多快到顶峰,但苏俄的石油专家们在苦寒的西伯利亚艰苦探索五年,已经成功搞出了第一座石油自喷井沙伊姆油田,一个规模无比庞大的超级油田已经露出了身影。

  虽然赫鲁晓夫也知道这些年中国找到了不少油田,但中国本土的大油田却只有大庆,虽然现在可以满足需要,但按照中国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的设想,其未来十年的石油需求量必然是惊人的,所以今年年初,在谈到石油合作时,谷雨就提到中国的不安。

  “中国是掌握了不少油田,但更多的分布在国外,和平时期是没有问题,可以方便的运到国内,但到了战时,美国海军一封锁,中国工业就要出大篓子,所以我不得不限制本土油田的产量,有些油田就算打出来,也不生产,就是怕战时石油供应成问题……”

  所以谷雨希望和苏俄建立起稳定的石油供应,也就是拉起一条石油管路,而不仅仅是通过铁路和海上运输,供应量相当有限。

  同时谷雨也希望与苏俄合作,建立一条最终输送到北京的天然气管道,谷雨的理由很简单,北京的环境非常糟糕,动不动就是风沙,一天到晚都灰蒙蒙的,偏偏老百姓取暖和吃饭都用煤炭,更是加剧了环境污染,所以他想在北京推广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

  而中国本土的天然气产量相对有限,南洋倒是有,可问题是当今世界的LNG船不仅造价高,而且运量一般,海运不划算,自然就要与苏俄合作,你不是说过西伯利亚有着庞大的天然气吗?

  这已经不是谷雨第一次提及了,早在钢铁时期他就提及过,不过苏俄不愿意,那个时候,苏俄的石油产量还不大,用火车拉一些油罐车就够了,搞石油管道成本太高了,中国又不愿意出钱,苏俄自然也不乐意,中亚那气候也不好办呀!

  到了赫鲁晓夫时期,苏俄也没把这件事提上议程,但现在不同了,西西伯利亚的油气资源看起来相当丰富,而且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苏俄也要往东西伯利亚的工业重镇伊尔库茨克修一条大约2000公里的油气管路,保证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需要。

  伊尔库茨克与中国的距离很近,再修建一条通往中国的油气管路,自然比较好办,一旦修建成功,苏俄对中国的油气出口将会直线上升,如此一来,中苏两国未来的贸易平衡就不至于出问题。

  按照赫鲁晓夫的设想,苏俄拉上中国修建这条投资巨大的油气管路,考虑到中国财力有限,不可能出那么多钱,但中国完全可以出农产品和各种轻工业品替代,如此就相当于苏俄拿着中国的钱修建这条超级管路。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04:49 , Processed in 0.036901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