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时代新股东 第1-118章 - 第 69 页

  “我的英语还没到这一步,或许我的后继人会有这个能力!”

  “哈哈哈!”

  所有人都笑了起来,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次非常出色的采访,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谷雨和女儿这一次表演极大的扭转了中国领导人在美国普通人心目中的形象,原来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人可以这般生动,不是一个个好像带着面具的机器人。

  原来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人也可以有十分温暖的家庭生活,女儿也不是人们传说中的公主,而是一位服装设计师,她有自己的事业,也和普通人一样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几乎是顷刻之间,张一思在美国拥有着无数粉丝!

  接下来美国的各家报纸就不断兴奋的发表这样那样的文章,当然了,也有文章抓“谷雨说中国正在发展资本主义”大做文章,以此在意识形态上向苏俄发起猛烈进攻!

  当然了,也有对谷雨种种说法不以为然,也有一些批评,但总体而言,以欢迎为主,毕竟在这个节骨眼上,连中国领导人都认为美国人民不用担心,也承认美国拥有更多的核武器和更强大的实力,大家伙应该不用太怕。

  而谷雨跑到美国拼命打广告,希望让美国人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正常国家的做法,自然也让美国人得意,中国人这样做不恰恰说明美国非常强大吗?

  而谷雨对电子工业未来的设想,也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关注,一个个电子专家冒出来说谷雨说得很对,未来肯定有这么一天,呼吁国家提高电子工业的拨款。

  中国这一块由于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兴趣,已经发展飞速,拥有大量专利,中国甚至第一个发现了集成电路,靠着这玩意从RCA换来了彩电专利,我们得重视起来,要不然就可能被中国追上,巴拉巴拉!

  当然了,也有对美国政府的批评,谷雨说美国税收太高,收到的钱乱给援助,确实说到了美国人的心坎上,艾森豪威尔统治最后几年,美国经济一直不怎么样,肯尼迪上台后在扩张性经济政策和庞大的军事订单的刺激下,逐步好转,但美国人还是不乐意,税太高了!

  虽然中国在不断开放,资本主义确实有所发展,但中国拥有庞大的数量的国有企业,是一个典型的粉红色国家,美国人对此早就有定义,结果美国作为自由资本主义世界的老大,竟然比中国还要高,这不是太离谱了吗?

  此时传统的凯恩斯式的大搞工程建设处方已不再有效,因为继续投资公共工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为投资这类工程需要大量放出货币而会导致严重通货膨胀。

  此时,作为肯尼迪政府经济顾问的萨缪尔森等人提出了一套既保卫美元又刺激增长的政策建议。在货币政策方面,提高短期贷款利率以阻止美元外流,降低长期贷款利率以刺激国内投资。

  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通过降低税收,增加企业、居民收人以促进更多消费和投资、拉动内需来实现经济复苏。肯尼迪总统采纳了由这些经济学家组成的特别研究小组起草的一份报告中的大部分减税建议,并计划提交国会。

  在降低公司税收方面,政府对新投资提供了7%的投资税优惠,并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推行的企业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率,公司所得税从30%~50%降低到22%~50%,1965年进一步降低到22%~48%,投资税优惠不仅继续有效,还扩大了其运用范围,而在降低个人所得税方面,肯尼迪建议1964年将税率从20%~91%降为14%~70%。

  所以乘着谷雨批评美国税收太高的机会,这个政策被拿出来吹风,谷雨乘坐飞机前往美国中部农业州考察时,就让人搞来了这一套方案,看完之后,他对陪同访问的副总理薛雨林说道,“要好收集欧美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办法,咱们现在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的效果虽然很好,但不可能一直这么下去,最好是外贸、基础建设、国内消费全部发展。

  美国通过通过减税、免税、退税,对私人企业提供投资优惠、加速折旧等办法,对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提供刺激,这是很不错的办法,其他几条我们都在用,但这最后一条加速折旧,我们做的不好,企业效率一定要提上来!”

  薛雨林点点头,“现在我们的经济很特别,一部分短缺,一部分过剩,过剩的自然会在竞争中加速折旧,问题出现短缺这一部分,企业推动的积极性不够,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钢铁业,哪怕是老式炼铁炉,而言不会亏,清末的西门子现在都还有!”

  “这一点我理解,但这个钱必须逼着厂子们花,破烂设备不淘汰,咱们的机械企业怎么发展?机械产业发展不起来,都用进口的设备,咱们辛辛苦苦搞起来的工业化根本就没办法升级,一旦对外依赖过重,哪一天被人切断了怎么办?

  各个钢铁厂日子过得太好了,盖房子倒是积极的很,要用鞭子抽,回去就制定政策,把折旧纳入到考核范围内,完成不了的也要收拾!

  政府采购、政府补贴这一块,要有一定的国有化率,当然了,也不能让我们的企业躺着睡大觉,按照香港经合组织章程,九州日本的企业也视同国有企业,还有私营企业,你们不要搞什么歧视!”

  薛雨林表示认可,讨论了一会,谷雨又说道,“美国粮食、棉花库存不少,大豆种得越来越多,机械化种植的成本比我们小农生产要低得多,我们要入世,农业的适当开放是必须的,大豆业收到冲击的可能性很大,这一次咱们好好看一看,想一想办法!”

 

  第61章讲演

  中美入关相关谈判,此时最难谈的不是金融这些,因为欧洲、本州日本都没对美国开放,美国心里也明白,让中国在金融领域做出大的让步根本就不现实。

  至于后世美国格外重视的服务业、知识产权这些,这个时代的美国也没有太明显的优势,所以中美目前卡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美国不愿意给予中国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要求中国把关税降到美欧同等水准,又要求中国放弃大批产业补贴等等,这自然是中国不能答应的。

  在这个问题上,谷雨的态度很明确,想都不用想,必须按照发展中国家标准入关,他已经打算与欧洲国家先签署双边贸易协定,你美国嘴硬是吧,我就先扩大欧洲的进口,让美国资本家逼迫美国政府让步。

  第二个问题是农业问题,美国要求中国大规模开放农产品市场,除了大规模降低关税以外,除大宗农产品以外,大部分农产品进口取消数量限制,实行单一关税,扩大小麦、玉米、大米、棉花、大豆的市场准入量,还允许外资进入粮棉等关键农产品的购销领域。

  老美在农业问题上的胃口太大,谷雨在这个问题上虽然也有心做一些让步,他更多的是想放弃小麦,除了中国大米、玉米这两款主粮产量足够以外,老毛子小麦产量大,可以互通有无,有人压价美国人想搞东搞西可能性有限。

  但随着美国大豆产量越来越大,美国越发觊觎中国大豆市场,坚持要求中国逐步放开大豆市场,考虑到国内庞大的肉类需求,目前还在出口大豆的中国一步步扩大进口是必然,但谷雨把大豆看的比主粮还要重要,美国人幻想中国全面放开大豆产业一直谈不拢。

  谷雨知道,迟早会有一些让步,这些年,他一直在推广棕榈油,但棕榈油特殊的性质决定了不可能成为主要用油,而大豆不仅仅是炼油,豆饼又是重要饲料来源,这直接关系到饲料问题,非常重大。

  虽然这一世中国的耕地问题没那么严重,保证一半以上的国有大豆种植问题并不大,但大豆的产量比较低,要想让人民愿意多种大豆,必须增加国家收购价,偏偏老美的机械化生产肯定会把大豆价格压下去,所以相当数量的国家补贴不可避免。

  而一旦迫于美国压力,减少甚至取消补贴,又放开大豆供销市场,中国大豆的竞争力不够,种植数量不断下降,未来农户转向种植其他农作物是必然,老百姓有地也未必愿意种。

  更麻烦的是,目前世界大豆种植老大是美国,老二是中国,巴西、阿根廷还没有多少种植,所以谷雨自然不愿意轻易放开大豆,美国越容易垄断的,中国越不愿意放弃。

  除此之外,谷雨也在全力扩张大豆来源国,大豆与小麦不同,大豆也可以在热带种植,在非洲的苏丹、埃塞俄比亚、乍得都可以种植大豆,而且种植大豆还有利于土壤改良。

  所以谷雨现在的思路改了,除了继续维持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东北大豆生产以外,不再指望人口密集的黄淮平原多种大豆,这些地区土地人均土地太少,让老百姓多种大豆太不现实,要想种植只能未来,大豆产量增加,更有利可图才行。

  而在这一地区,他的设想是尽可能花生种植,花生含油率高达50%左右,为大豆的2.5倍,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4倍,经济价值是大豆的7倍左右,花生粕的营养价值也还可以,与豆饼也有一拼之力,竞争力还是有一些的,扩大生产很有必要。

  除此之外,他准备改在东南亚、昆仑省、刚果东部尝试种植更多大豆和花生,在这些地区有大片的生产兵团用地,推行机械化也较为容易,与此同时,与非洲国家合作,谷雨非洲国家多种植大豆花生,教他们喝豆浆、磨豆腐,一边提高这些国家的蛋白质摄入量,一边增加国际大豆和花生的供应量。

  而这些年,有不少中国人移民到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谷雨觉得有必要与这些国家合作,种植大豆,不过这些都是美国的地盘,谷雨现在还不着急,要等到古巴狠狠折腾一番,再动手也来得及。

  另外也要和赫鲁晓夫商量,老毛子多种一些大豆,少种甜菜、橡胶草这些,中国则多种一些玉米,中国扩大玉米和热带农产品出口,大家互通有无,或许也可以谈一谈。

  未来应对美国的廉价大豆,谷雨直接给非洲等最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免除关税,同时也学习美国,给这些国家捐赠中国的大米,让非洲兄弟们安心种大豆,如此既可以获得好感,又可以增加大豆的来源,不至于被美国人操纵价格。

  带着这样的考虑,当今两大玉米帝之一的谷雨并没有参观美国的玉米地,反而跑去看看美国的大豆收割,不过当看到美国的收割机轰隆隆开过,收割脱粒一次成型,谷雨的脸色是相当的不好看,这样的机械化生产,再加上美国人的雄厚资本,真是要命……

  美国记者有些奇怪这位玉米帝怎么不看玉米,看大豆,谷雨在接受采访时,他之所以看大豆,就是因为发现美国控制玉米、小麦和棉花生产的同时,大规模增加大豆生产,按照美国农业部的说法是既可以肥田,又可以增加油料和豆饼等产量,这会进一步加强美国的饲料供应,增加肉类供给。

  他表示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正在走向吃得好的问题,中国人喜欢炒菜,需要大量香喷喷的植物油,而中国为了增加肉类供应,必然需要大量的豆饼,所以未来中国必然会从大豆出口国变成进口国,未来中美农业合作的重点也很可能是大豆。

  谷雨说到这里,对美国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十分羡慕,又对对美国大豆生产的机械化表示十分佩服,他表示中国要向美国学习,尽可能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听到谷雨这么说,不管是陪同的美国副总统约翰逊、农业部官员,还是美国的农场主们都很高兴,谷雨这番话很可能意味着中国在大豆进口上让步的前兆!

  考察一番,搞清楚目前美豆的生产成本后,谷雨愈发不乐观,他迅速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国家粮油总公司拆分为中粮集团和国油集团,前者任务要保证人民吃饱肚子的同时要争取对外加大出口,成为世界级的粮食巨头。

  而国油集团的任务一方面要扩大棕榈油的对外出口,一方面要做好国内的食用油和豆饼、花生粕供应,未来进口时也用一个声音与美国人谈。

  而鉴于前世的教训,现在需要抢先整合国内的大豆加工企业,不能再这么松散下去,正常情况下,70年代应该会入关,在此之前需要多个龙头,并实现加工企业+农户+农业保险合作,一步步完成产业链的整合,时间不多了!

  除了国有企业的整合以外,也要挑选几位有一定水平的农业资本家、华侨,另外九州日本也让他们参与进来,回国之后,就要召开相关会议尽快部署,不能再拖延了!

  除了考察美国农业,谷雨下一站是飞向美国的石化重镇休斯顿,考察了美国最先进的炼化和乙烯生产设备,此时老美的乙烯产能已经增加到450万吨,其中相当一部分转变成各种人造纺织品对华出口,中国工人们辛辛苦苦加工,再出口到美国,只赚得一些加工费。

  而为了满足国内的穿衣需求,这一领域的进口也越来越多,所以美国的乙烯装置保持着双位数的增长,其中很大一块产能的终端客户就是中国。

  每年大笔外汇被拿出来进口各种纺织原料,两桶油自然压力巨大,不过这玩意难度确实不少,因为中国从苏德获得的技术都比较落后,国内这方面的人才也相当有限。

  中国石化生产采用的乙烯装置裂解技术一开始都是通过成套引进获得的,不管是设备,还是专利工艺包、工程设计等等,都需要依靠欧美企业。

  而乙烯装置又太过复杂,几乎没有一套乙烯装置是相同的,国内没有独立完成乙烯装置工程设计的能力,这也严重制约了中国人造丝行业的发展。

  中国技术人员从开始学习如何做详细的工程设计,如何参照国外专利进行基础工程翻版设计,一步步实现了对乙烯装置的改造和兴建,虽然还需要引进大批国外专利,但国内设计单位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详细工程设计、基础工程设计等工作。

  作为解决穿衣问题的关键,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由李多才组织协调,中石油、中石化牵头,组织国内的研究所、学校和企业进行了一连串大规模的技术攻关,努力研发乙烯裂解工艺技术,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

  尤其是在乙烯装置设计上,已经具备了独立设计的技术能力,不过还需要与欧美专利商配合,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产权。

  而在极其关键的乙烯三机等核心设备上,虽然还没有实现整机突破,但已经在多个子系统获得了突破,一边引进,一边消化,一边创新,一步步一个脚印,算是走得比较稳健的。

  此时,美国的乙烯技术又有了一些突破,不过谷雨还是很有耐心的,目前两桶油的地位还不算突出,等到石油大涨价,两桶油的好日子就要来临,到时候各种投入增加,各种专利引进的难度也会减少一大截,到时候研发速度也会进一步加快。

  在考察了石化设备之后,他接着又去考察了美国凯洛格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一座日产544.31吨的合成氨工厂,这是他此来美国最重要的考察。

  在1950年前,合成氨的最大生产能力是日产200吨氨,到60年年代初已经到达了日常400吨,而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工厂是从英国进口的量产10万吨设备,虽然还有部分关键设备需要进口,但绝大部分已经吃透。

  但老美的进步太快,随着蒸汽透平驱动的高压离心式压缩机研究成功,美国凯洛格公司运用建设单系列大型炼油厂的经验,首先运用工艺过程产生的余热副产高压蒸汽为动力,正在建设这座量产近20万吨氨的新厂,从而实现了单系列合成氨装置的大型化,这是合成氨工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的重大突破。

  按照美国人的设想,这一套设备投产之后,他们接下来将会上马一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超大型项目,他们设定的投产时间表是1966年。

  合成氨设备大型化的优点是投资费用低、能量利用率高、占地少、劳动生产率高,可以肯定只要这套设备成功投产,世界新建氨厂肯定要采用单系列的大型设备,但这种大型的单系列合成氨装置要想能够长周期运行,对机器和设备质量要求很高。

  而相比于中国更多的使用煤炭作为合成氨能源,美国使用成本更低的天然气,如此一来,美国化肥的平均能耗有了明显下降,这自然直接提升了美国农业的竞争力。

  美国倒不反对对华出口这种先进的合成氨设备,中国到现在连英国的10万吨合成氨设备还没有吃透,要想吃透这一全新突破,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还需要不少的代价。

  而在此之前,通过大规模对华出口,美国相关企业早就赚够了钱,从而启动了新一代设备的研发,所以进口可以,关键设备和各种维护报价贼高……

  谷雨对此早就有心理准备,他的方案还是老一套,一边是引进,考察一番后,他明确表示希望美国那种30万吨以上的超大型项目干脆搞一个烧煤的,并在中国来一套,中国农业对化肥的需求是巨大的,只要这个项目成功投产,你们凯洛格公司就抱上了金砖。

  而与此同时,谷雨自然也要想办法实现高压离心式压缩机的突破,在这一领域中国利用战争的机会从日本、苏俄和德国获得相应技术,建立起了几个透平机械和风压机厂,但总体水平也不过是40年代水准,这些年主要以技术引进和消化为主,先进是肯定不先进的,但差距也没有上天。

  考虑到美国对技术合作一贯的霸道,虽然不排除与这一套设备的压缩机生产商德拉瓦公司合作,但中国在这一块主要与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瑞士苏尔寿、意大利新比隆等合作。

  随着这几家还没有搞出来,但美国不可能领先太久,除此之外,谷雨决定与这一领域同样需求巨大的苏俄合作,老毛子的合成氨生产和油气田生产都需要这一类的设备,尤其是后者,要想不被美国封锁,中苏合作是必须的……

  也就在谷雨考察美国的石化和化工等中国比较薄弱的行业时,冷战之父、美国著名的中国和苏俄问题专家乔治·凯南在某一个美国智库代表们面前发表了一个长篇演讲。

  乔治·凯南呼应了谷雨对美国对外援助的批评,他再一次重申了他的“实力有限”论,他认为美国即使再强大,他的实力和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美国不应该追求力所不逮的目标,而是应该紧盯着核心利益,有取有舍。

  凯南坚决认为,美国不应该也做不到处处围堵苏联,这样做只会分散美国的资源,将主动权让给苏联,美国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升西欧和日本的实力、用有限的资源去保卫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即可,这样做既可以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也为美苏之间可能的缓和和政策调整留出缓冲之地。

  同时凯南也对美苏之间近乎疯狂的军备竞赛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他认为苏俄非常清楚美国各方面确实强大,他们就不会鲁莽地动武,美国不应该在军事方面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根本没有必要如此大规模的扩军,那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当然了,这些都是凯南的老生常谈,不过此时的美国人压根不相信这些,而凯南这一次演讲的核心也不在于此,而是中苏的巨大差别。

  在那份著名的电报中,凯南从3个角度分析了当时苏俄政治思维的特征,而这一次他也非常有意思,也同样从这三个角度分析中苏的巨大差异。

  在1946年的电报中,凯南分析俄罗斯人有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所以苏俄的政治家害怕外人渗透进来,了解到苏俄政权内部的脆弱,也害怕苏俄人民了解外部世界的真相,所以他们必须封闭,必须排外,必须对一切外部势力保持敌意,才能求得内心的安全感,即便外人带着友好和善意前来,他们也拒不接受。

  凯南进一步指出苏俄是一个靠假想敌才能存续下去的政府,只要告诉广大人民,苏俄处在包围之中,敌人就在脚下,反动势力一息尚存,他们就可以继续维持自己的专制统治。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01:10 , Processed in 0.036264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