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时代新股东 第1-118章 - 第 76 页

  此时两家合作的第一代数控机床已经有一些示范应用,但数量不多,原因也不奇怪,第一代数控机床是由真空管组成的逻辑电路,它能够处理比较简单的控制程序,如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等。

  这种数控系统的输入采用磁带或纸带进行,输出则是通过伺服电机控制加工对象的运动,它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以满足一些简单工件的加工需求,但缺点也很明显,真空管的使用寿命比较短,这种机床的精度也一般,自然不可能有大的推广,一个不划算就打回去了!

  而到了六十年代,随着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突破,数控机床迅速进入到第二代和第三代,此时开始出现更加复杂的加工中心,新型数控机床的转速和精度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机床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中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时中国工业开始了迅猛发展,对高精度机床的需求量非常大,不过重心放在哪里,这一些年一直都有争议,美国和苏俄把重点放在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重点发展大型、专用和高端机床。

  而被限制发展军事的西德则根据其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放在价格相对便宜、且具备多工序复合加工能力的中小型数控机床领域。

  考虑到国家安全的需要,中国应该效仿美苏,重点发展前一领域,毕竟这些关键机床中国就算能够买到一些,也是有限的,自己不发展,军工只会越来越落后。

  相反,那种具备多工序复合加工能力的中小型数控机床,国际社会对中国不太限购,中国可以比较方便的从国外购买,目前也不存在被封堵的可能。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在研发资金比较有限的现在,国家有限的资金应该放在前者,可以如前些年那样多搞几场大会战,把一些硬骨头啃下来,后者则交给相关企业发展,尤其是本身拥有较强机床研发能力的丰田和洛车。

  不过谷雨的思路则恰恰相反,他反对没学会走,就想着跑,在他看来,前些年搞大会战,推动一些关键项目的研发属实是没办法,中国不搞,两弹一星就不可能成功。

  现在两弹一星基本成功了,谷雨虽然没有到马放南山的地步,但相关军工投入绝对数量虽然还在增加,但相对份额却在不断下降。

  谷雨的看法也是很正确的,中国乡镇企业数量众多,技术实力底下,职工水平也很一般,国家对高端机床的需求很有限,这一块主要是军事需求。

  那些大型、专用和高端机床就算能够造出精度差距不大的,那研发费用和成本肯定上了天,更麻烦的是,钱花了无数,这些机床能卖几台,能不能收回成本?根本不可能。

  也就是说,国家花了无数的钱,好不容易搞出一台差不多的,你根本不能收回成本,接下来要想继续迭代,相关企业也没能力,只能幻想国家继续投钱不断迭代,但这根本不现实,国家不可能往这个无底洞里面不断砸钱。

  但如果循序渐进,先从中低端机床做起,这一类的机床生产出来总是有需求的,相关企业就有资本继续研发,而国家的宝贵资金则放在汽车工业的设备国产化方面,这一块属于中高端机床,取得突破口,未来很容易转向军工,而且汽车工业对机床的需求量非常大,企业回本快,也有继续迭代的动力。

  谷雨的思路大家都理解,但这样操作自然也就意味着中国军事工业的投资进一步减少,在美苏不断疯狂推动军备竞赛的当下,这么搞,相当于赌博不会爆发大战,所以上上下下担心的人不再少数。

  也正是因此,谷雨需要成绩告诉党内同志们,这一台水平比较高的加工中心的突破,对工业系统自然是一针鸡血,谷雨自然要过来视察一番。

  而在视察时,谷雨询问这套系统的配件商有多少,洛车集团的同志说大部分都是自己产的,谷雨摇摇头,毫不给面子直接批评,“你们这样搞不好,不要想着什么事情都自己做,你们不可能每一样都是第一!”

  谷雨要求国内的机床企业不要搞敝帚自珍,而应该把整机商和配件商分开,整机商要做到自主可控,抓住核心配件,其他的要交给配件商,配件商则专研几个配件,不求做大,但求做精,如此才能实现最大效率……

  谷雨再一次告诉工业战线的同志,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有底气的,不要管美苏怎么撕逼,咱们按部就班发展,你们放心,天塌不下来!

  他同时也指出,国家要加大对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中小型机床的扶持力度,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亦或是华侨或者九州日本企业,我们都要一视同仁!

  讲话结束后,谷雨还和女儿交代了一番,你们搞的是控制系统,属于机床的心脏,你们不必要只和一家企业合作,要围绕着控制系统,选择国内最好的企业,而且最好是中小机床,这样对你们才是最有利的,道理很简单,你们和洛车合作了,以后卖给丰田、一汽也不会容易……

  刚刚和洛车搞出了成果,自家老爷子就想着把媒人丢过墙,丁承德虽然知道老爷子道理说得对,但这种操作也太糙了一些,而且也不符合中科计算的实际。

  中科计算搞数控系统、搞自动化生产线和洛车合作很多年了,怎么可能轻易甩开,而且这样的大喜日子,他直接批评洛车董事长太煞风景了,看来外人对老爸的评价没错,当了太长时间的一把手,老爷子越发“洒脱”、“任性”,这样下去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对丁承德的腹诽,谷雨倒没在意,在回去的轿车上,他想到了赫鲁晓夫,既然机床工业要以满足汽车工业的需求为核心目标,中国军用和航空领域的各类设备需求就只能更多的和美苏欧三家合作,其中美国管得更严,事实上更多的只能是欧苏,而其中苏俄是重中之重。

  一般来说,国家不会单纯的购买设备,往往是配套重大项目,所以这一次赫鲁晓夫过来,需要和他好好谈一谈伊尔62的合作,这款飞机的进程已经越来越快,哪怕核心部件暂时都在苏俄生产,也有必要引进,毕竟老毛子的东西相对好仿制一些……

  相比较而言,处于同一水准的英国VC10倒不需要那么着急,英国人本身没诚意,对所谓合作生产要价又特别高,太不划算了,还不如先代工一些简单的部件开始,这个条件,也可以和波音、麦道谈,应该不是很难!

  换句话说,谷雨再一次调低了与西方合作的目标,而把重点放在了与东方阵营的合作上,这也怪不得他,他在华德56上尝到了甜头,自然想着继续。

  虽然华德56还有不少问题,但通过种种手段,中国已经拥有了这款飞机的核心技术,接下来只要一步步完成试飞,在1965年前后,应该就可以量产,这对中国航空工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当然了,中国虽然搞定了这款飞机的核心技术,但也不会甩开东德,接下来还将和东德一起通过不断的更新换代,在这一领域逐步站稳脚跟,期间各种核心设备自然也会与东德合作,东德是世界十大工业国,只要不涉及自动化,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更加重要的中长途干线飞机,三德子根本不可能发展,能指望的也就是老毛子了,先合作,然后在中国生产,再想办法引进核心部件,最后再自己设计,一步步走下来……

  谷雨和赫鲁晓夫各有心思,所以次日上午,谷雨和赫鲁晓夫的交谈出人意料的连续取得突破,赫鲁晓夫想和中国签署五年高达5000万吨的玉米在内的巨额农产品和日用品进口,苏俄则以扩大对华投资和工业原材料作为交换。

  谷雨听完之后,出人意料的表示原则上同意,不过建议改成3500+1500万吨,每年保证700万吨,而剩下的300万吨作为机动指标,当年若是收成好,就多出口一些,若是收成一般,就是少出口一些……

  赫鲁晓夫心里价位没这么高,他指望的是五年3000万吨,所以听谷雨这么说,他当然又惊又喜,如果每年能够保证700万吨玉米,还有300万吨的机动额度,那对苏俄就完全不一样了。

  只不过赫鲁晓夫多少有些担心谷雨说大话,谷雨则摇摇头,“赫鲁晓夫同志,我们前两年那种半个中国都干旱的极端局面都挺过来了,未来几年只会好,不会差,对贵国的粮食出口是有把握的!”

  谷雨底气很足,1962年哪怕还会有一些旱灾,但绝对会比前两年好,而这个好,往往就意味着两千万吨、三千万吨甚至是五千万吨的差距,所以给老毛子一千万吨,国家绝对扛得住,不管怎么说,现在还是积累阶段,能够通过买粮引进更多的基础原料就是必须的。

  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大规模对苏粮食出口一步步形成苏俄对中国的粮食依赖,印象中赫鲁晓夫下台前出现了一次空前减产,他花了四百吨,还是多少吨黄金卖粮,而这一次买粮也成为了赫鲁晓夫下台的重要原因之一,钢铁积累黄金不容易,他这么败家实在太吓人了!

  但谁也不知道的是,这件事之后是苏俄连续的进口粮食,最多的一年竟然进口了4000万吨粮食,而且直接是从美国进口,连吃饭家伙都问战略对手购买,老毛子对美国怎么可能硬得起来。

  这一点与后世中国不同,中国虽然对美国农产品依赖,但美国同样对中国商品依赖,两家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亲密的中美国,一起合着伙的欺负其他国家,以至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全世界竟然只有这两家的GDP增长,其他国家的GDP根本就是停滞不前。

  而现在不同了,中国要为老毛子弥补上这个缺口,如此老毛子最大的缺陷就没有了,对美自然强硬多了,而对老毛子而言,在不可能拥有第三方供应商,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依赖中国总比依赖美国要强得多。

  毕竟中国高端军工领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肯定比较依赖苏俄的,也要从苏俄进口大批原料,双方互相牵制,老毛子自然放心的多!

  至于能不能一口气出口四千万吨粮食,谷雨相信可以做得到,这个数量看得大,但实际上并不吓人,因为中国粮食还会继续增长,而且很可能是高速增长。

  美国合成氨工业的突破必然会带动全世界合成氨产业的大突破,中国哪怕需要不断进口核心设备,也必然会大规模增长粮食,与老毛子四千万吨粮食还是办得到的,这样一个十分稳定的大进口商无论如何都要维系住,哪怕这两年吃些苦头也行!

  赫鲁晓夫来华的最大诉求被满足,他自然要投桃报李,所以当谷雨提到伊尔62项目合作,建议按照昔日的图4模式分工合作,不过希望给中国更多的生产份额,因为中国航空企业的制造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也就是说,谷雨不再追求核心部件在华生产,赫鲁晓夫十分爽快的答应了。

  一切顺利得让赫鲁晓夫有些难以置信,他有些不明白,谷雨去了一趟美国之后,怎么对苏的态度反而软化了很多,难不成他对美国看到或者听到了什么,让他对美国十分不安。

  就在此时,谷雨提到了他访问拉美三国的感想,“尼基塔,我怎么也想不到古巴革命的影响力会那么的巨大,我本来以为古巴无足轻重,没必要投入那么大,但现在发现我有些短视了!”

  一向自高自大的谷雨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赫鲁晓夫心里舒坦,不过问题还是摆在那里,古巴就在美国眼皮下底下,要想保住古巴革命的成果,实在太困难了,除非……

  在这一次愉快的交谈后,谷雨和赫鲁晓夫一起飞往武汉,准备参加中苏友谊大坝的大江合拢仪式,两人坐在赫鲁晓夫宽敞无比的图114上闲谈,赫鲁晓夫坦言他很难接受谷雨在美国的一些说法。

  谷雨则无奈得说道,“尼基塔,这个问题我们谈过很多次了,说再多也没用,我们实地看一看,大坝所在地比较贫穷,附近山区众多,如果您愿意,我愿意带着您去看一看中国山区的老百姓是多么的贫穷!

  看起来,这些年中国发展的不错,但中国与苏俄和东欧完全不在一个发展水平上,你现在从中国买那么多玉米是为了让人民多吃肉,而中国现在也刚刚颤颤巍巍的解决温饱问题,要想达到苏俄人民的吃肉水平,没有二十年根本没办法实现!

  中国人口太多,每年新增人口突破两千万,我们算过一笔账,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必须高于6%,一旦低于这个增长率,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就会下降,中国经济就会出现困难……

  问题是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上来了,偏偏工业积累的大头要去养新增人口,我靠什么维持如此高速的增长?除非我和钢铁那样把干部和人民压榨到极致,可我不敢那么干!

  资源就那么多,内部没办法攫取,我只能想办法对外获取,而要对外获取,我只能和美国人虚以为蛇,我没别的办法,不是我不想快步进入社会主义,是我不能,中国太脆弱了!

  更要命的是,我们的资源分布上还有很大的问题,比如钢铁工业吧,苏俄在乌克兰和乌拉尔地区有成片的大铁矿,煤矿也在附近,你们可以搞一个个巨大的钢铁联合体,效率非常高。

  中国的铁矿不仅分散,大铁矿少,而且都在犄角旮旯,没有足够的基础投资,根本就开不出来,你让我按照苏俄的模式发展,我怎么搞?你给我修一条路可以,你能给我修一万公里,两万公里铁路吗?

  我也知道在沿海建大型钢铁厂,铁矿石甚至于煤炭都从外面进口很不安全,美国人想拦截容易得很,可我没办法,中国的底子太差了!”

  赫鲁晓夫顿时有些哑巴,“好吧,我去看一看中国的山区农村……”

  “实际上不用看,你心里也明白,中国到现在不管是干部,还是职工,各种福利,都压制得非常厉害!”

  “可据我所知,你给了退休干部太多的优待!”

  “我既想让他们退休,又不想把他们打成反*党集团,我只能这么做!”

  “谷,你有足够的威望!”

  “是,我有足够的威望,可再有威望又怎么样,人被逼急了,什么都干得出来!你忘了钢铁时代,被刺杀的那位列宁格勒一把手吗?到时候我怎么办,再来一次大清洗吗?”

  赫鲁晓夫哑巴了,谷雨见他闭嘴,这才缓缓说道,“尼基塔,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居安思危,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状态,我们已经到达了权力的鼎峰,但越是如此,越要小心!”

  第68章

  1961年12月11日,葛洲坝工地上,车辆穿梭,机器轰鸣,滔滔的江水咆哮着、怒吼着,25吨重的混凝土块一投下去马上就被发狂的江水轻易冲走,冲了又投,投了又冲,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坝头仍毫无进展。

  截流大军用粗实的钢丝绳把四个25吨重的混凝土块连成葡萄串,两岸同时把两串200吨的巨大葡萄串抛入龙口,大坝才一步步合拢。

  也就在最后的战斗开始使,谷雨陪同赫鲁晓夫参观了这个大坝,他告诉赫鲁晓夫长江出三峡峡谷后,水流由东急转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扩宽到坝址处的2200米。

  由于泥沙沉积,在河面上形成了葛洲坝、西坝两个岛,把长江一分为三,因此这个大坝就需要横跨两个岛和三条江,大坝全长2600多米,最大坝高54米,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5.8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为270万千瓦。

  工程分为两期,一期包括二江的水电站,泄水闸和三江的两个船闸、冲沙闸和其他拦水建筑物,大江截流后,计划六个月内实现船闸通航,8个月内实现一号机组并网发电,而二期工程还需要至少五年……

  葛洲坝在这个时代是世界第一大坝,而老毛子计划帮助埃及建设的阿斯旺大坝规模要比葛洲坝大,不过阿斯旺大坝目前还没有动工,原因自然是因为老毛子把相当一部分钱花在了中国,赫鲁晓夫的钱也不是大风吹的,他计划等到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始并网发电,中国开始归还债务后,再投钱给埃及。

  虽然纳赛尔着急上火,不过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惨败,他现在的心思更多放在了军事力量的恢复上,阿斯旺大坝只能往后推……

  “但即便如此,这个大坝也不过是计划中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反调节大坝,我国计划中的三峡大坝总装机容量大概是这个坝的十倍!”

  听到这里,赫鲁晓夫震惊无比,这个坝在他看来已经非常巨大了,总投资也突破了十亿美元,结果谷雨跟他说这个坝只是超级大坝的一个配套系统,那等到中国修三峡那得花多少钱呀!

  此时苏俄国内正在规划在叶尼塞河上游修建萨扬舒申斯克水电站,计划安装10台64万kW机组,本来赫鲁晓夫以为这座大坝将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坝,但没想到谷雨比他还狠,竟然要搞装机容量两千多万千瓦的超级大坝。

  他有些担心问道,“贵国计划什么时候修建三峡大坝?”

  赫鲁晓夫担心谷雨问他借钱,那是真接不起,幸好谷雨没提这个茬,他笑着说道,“现在要想修建三峡大坝,还不成熟,不仅经济实力不够,技术上也有一些不足,还涉及到大量的人员安置。

  我计划在未来十年加强这一地区的移民,把前期工程先做起来,等到技术问题陆续突破了,我国也有足够实力了,再启动三峡大坝项目也不迟!”

  说到这里,谷雨又补充了一句,“或许在我的任内等不到这一天,不过不要紧,这样的大项目让下一代同志来做也不错!”

  赫鲁晓夫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已经在苏共二十二大承诺会在二十三大,也就是1966年退休,当然了,到时候会不会退休,那是另外一回事,但不管怎么说,他应该看不到,他比谷雨大了十几岁,总要在他之前退休的,要不然脸上也挂不住。

  怪不得谷雨不和他商量三峡大坝的投资问题,这样也好,反正不要用他发愁……随着大坝合拢,一时间,红旗飞舞,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汽笛长鸣,人们欢呼雀跃。

  在中苏两国无数技术人员和劳动者们的关注下,在中苏两国媒体的不断拍摄下,谷雨和赫鲁晓夫一起笑容满面的剪断彩绸,就这样,目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最重要的一步完成了!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9 18:47 , Processed in 0.03113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